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主要目标。到2013年,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增雨防雹、防雷减灾等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减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达到西部一流水平。到2015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气象防灾减灾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迈进全国领先行列。
  三、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天气雷达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灾害天气雷达监测水平。到2013年,完成乡镇多要素、村(居)委会温雨两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增加监测布点,提高监测的精细化水平;在中心城区、交通干线、重点水库、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森林火险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中小流域和滇池沿岸等重点区域,加密建设一批区域气象观测站,提高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强烤烟、蔬菜、花果等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满足重点特色产业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
  (五)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要天气预报体系以及森林火险、地质灾害等突发性灾害预警体系。提高气象灾害趋势预测水平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
  (六)灾害信息发布能力建设。以提高灾害信息覆盖率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原则,到2013年,以气象电子显示屏为主的公共信息发布终端覆盖全市所有自然村,整合部门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内容,解决农村公共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通信运营企业要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开通气象信息绿色通道,提高气象短信订制率,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适当增加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时间、频次和栏目,对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及时宣传、插播、滚动播出。到2015年,在学校、医院、车站、宾馆、公园、广场、体育场馆、高速公路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必须全面建成电子显示屏等信息发布设施,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
  (七)增雨防雹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城乡供水主水源库区人工增雨常态化作业基地建设,增加蓄水,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加强人工防雹工作,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完善作业基础设施,改善作业装备,建设现代化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作业人员素质,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科学、有效”的目标。
  (八)防雷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闪电定位、大气电场监测等设施,健全雷电预警业务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不断提高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开展雷电风险评估和土壤电阻率检测,制定雷电灾害应急预案,提高防雷减灾科技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支持,协调配合气象部门,加强防雷设施管理,建立完善防雷装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制度,提高各类防雷装置年检率、防雷安全隐患整改合格率,最大限度减少雷电灾害损失。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