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建设山西省循环经济试点市为契机,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引导全社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
  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继续抓好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轻工、建材和医药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和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废旧轮胎和秸秆等大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工业废弃资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加快新绛煤化工业园、永济循环经济园、临猗丰喜工业园、河津阳光煤化工园、闻喜华鑫煤化工业园、垣曲五龙循环工业园建设,以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抓手,延伸煤焦化、煤气化、煤电材、煤电铝等循环产业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延伸、园区集中布局,实现循环与转型、循环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建设夏县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河津隆兴、盐湖绿港等循环农业园,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无害化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构建养殖-沼气-种植、农-林-牧、沼气-发电-生活等循环经济链。
  积极建设循环经济城市。按照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科学设置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目标,促进城市整体功能完善。积极构筑结构合理、布置均衡、形式多样的城市绿化系统,加强生态园林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工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环保事业,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落实优先节约战略,全面实行资源节约总量控制,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抓好电力、冶金、石化、化工和建材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继续实施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交通节能工程、绿色照明推广工程。推进建筑节能一体化工程,新建建筑节能率达到60%以上。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强化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有偿使用,保护水资源。继续实施关井压采,有效涵养地下水。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业灌溉服务体系。加强城市节约用水,促进重点工业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保护补偿机制,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按照节约集约和总量控制的原则,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用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加强重要优势矿产资源保护和开采管理,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

第四节 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工程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倡导低碳生活,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绿色家园。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建立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扶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提高服务业比重,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产业低碳化发展,逐步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产业结构。推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氮、氮氧化物、烟尘和粉尘排放减排任务。强化结构减排,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快淘汰水泥、钢铁、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推行建筑、市政、拆迁、交通等“绿色清洁施工”,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工程减排,继续实施燃煤电厂脱硫环保工程,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区域锅炉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中心城市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和县(市)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区域集中供热向有条件的重点小城镇延伸。强化管理减排,确保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进中心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永济、临猗、新绛等县(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以及省级以上重点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完善配套管网。加快实施各县(市)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强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和城镇水域污染综合防治。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加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生物柴油、化工制品、高效有机肥等集中统一处理工程。完善医疗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危险废弃物、电子废弃物等有害废弃物处理管理。

第八章 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一节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坚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基本原则,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
  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国有文艺院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坚持深化改革和资源整合有机结合,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做大做强。
  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运城大剧院、市级文化活动中心、运城会展演艺中心、黄河农耕文明博物馆、市科技馆、市图书馆等一批体现运城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配套完善运城体育馆、黄河文化博物馆等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基本实现县县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完善社区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农村文化场所全覆盖。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惠及广大群众的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文化活动阵地。逐步形成“市群艺馆、图书馆健全,县文化馆、图书馆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完善,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深化“和谐文化惠万家”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加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举办民间曲艺大赛,全面推广“河东三套秧歌”,推出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文化产品扶持和奖励力度。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按照“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开发,加强西候渡遗址、禹王城遗址、南海峪岩洞遗址、平陆黄河古栈道遗址等保护和开发工作。加大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保护传承人,注重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档案、数据库。完成关公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力争联合国立项。积极建设万荣笑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绛州澄泥砚、稷山螺钿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绛州鼓乐、绛县飞龙、高台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性保护基地,锣鼓杂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基地。推动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建设12个文化产业园区,整合文化资源,聚集产业要素,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积极筹建盐文化博物馆,挖掘文化内涵,建设融历史文化、地质文化、休闲文化和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盐文化旅游圈。建设根祖文化博览园,依托区域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根祖文化特色的文化名城和沿中条山、黄河“一山一水”两条文化产业带,引领、辐射和带动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实施文化提升工程。深入挖掘华夏之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组织生产一批文化含量高、艺术精湛、观赏性强的文艺精品。提升蒲剧《山村母亲》、鼓乐《杨门女将》知名度。加大策划、包装和推介力度,推出关公文化、李家大院、舜帝陵、鹳雀楼等大型主题旅游演艺产品。精心塑造重大题材影视剧《尧舜禹》、《李家大院》等剧目,进一步提升运城影视剧品牌影响力。培育和打造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舜帝德孝文化节、五老峰登山节、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普救寺爱情情侣月、黄河金三角农展会暨苹果文化节等重大节庆品牌。
  壮大民俗文化产业规模。培育和扶持民间、民俗、民办文化产业,形成以盐湖、永济、临猗为主的绒绣、土布、麦草画、剪纸、宫廷礼品等文化产业群体;以垣曲、绛县为主的根雕、奇石等文化产业群体;以新绛、稷山为主的云雕、文房四宝、螺钿、仿古制品等文化产业群体;以万荣、河津、闻喜为主的面塑、编织、硫璃制品等文化产业群体;以芮城、夏县、平陆为主的刺绣、布扎、桃木饰品等文化产业群体,促进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走向联合经营、规模发展。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制版印刷、工艺美术、文化创意、新闻传媒、信息网络等文化产业,促进萨瓦莱斯制版印刷、宇达工艺品、本命年文化创意产品、澄泥砚、螺钿漆器、桃木饰品、鑫瑞华雕塑、西厢旅游纪念品等文化产品扩大规模、提升品牌、拓展市场。培育壮大一批信息网络企业,打造信息网络产业知名品牌。发挥现代科技在文化发展与传播中的主要作用,改造提升新闻传媒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力培育文化创意策划服务市场,发展设计策划、文化创意等新兴高端业态产业。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高起点策划,高层次运作,整合优势资源, 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打造富有运城特色的文化精品。

第四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