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抓好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70%的农产品实现加工转化,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50家,亿元以上企业3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
  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做大做强果汁、特色食品、肉制品、蔬菜、酿酒等加工业,培育支柱产业。果品加工以万荣汇源,夏县格瑞特葡萄酒、盐湖海升、临猗湖滨、芮城中鲁,永济安德利、临猗恒兴等果汁企业和绛县维之王、垣曲山里红、稷山胃乐、芮城天之润枣业等企业为依托,做大规模,打造品牌。特色食品以永济忠民、永济晋美、空港今麦郎、新绛亿家康、芮城洞宾酒业、盐湖云天、闻喜江天、河津金粟芝麻糖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蔬菜加工依托永济中远、新绛绛州绿、中粮大宝、夏县泰顺,临猗特美、河津田园时蔬等企业,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畜制品加工以永济粟海、新绛雨润、盐湖颐源乳业、新绛健比特、芮城丰润实业、绛县金绛牛肉、永济北梯猪业、闻喜大象禽业、夏县旭景食品等企业为依托,发展畜制品加工业。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建设空港万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空港华雄纺织扩建、临猗华晋印染、空港恒运制衣、黄河纺织工业园、临猗恒晟扩建、临猗兵娟制衣、永济彩佳印染、稷山华南纺织、芮城爱尔家纺、新绛大益实业高档面料、垣曲泉鑫蚕丝稠等项目,加快产品升级,形成规模效应,重振运城纺织工业。

第四节 加快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实施大项目,努力培育大企业,倾力打造大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力。按照“新开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投产,竣工项目抓达产,储备项目抓谋划”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1176项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到2015年,形成 8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12个“超 50亿元”、 20个“超 10亿元”的重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推进大企业建设,提高区域经济支撑力。加快产业转型,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聚集,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围绕汽车、食品、化工、冶金等产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围绕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加大企业上市力度,积极推进稷山永东化工、临猗青山化工、闻喜银光镁业等企业创业板挂牌上市,继续培养20家上市储备企业,力争新增上市公司5家,努力实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运城突破”。
  推进大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三规”为引领,以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布局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充分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建设“5+15”产业园区,形成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产业集聚区。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引导同类和关联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将运城经济开发区、绛县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和盐湖科技工业园、空港新区,打造成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彰显特色、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抓好各县(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形成以工业集中区为主导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格局。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改造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十二五”期间,70%的新建企业集聚到园区,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运城制造”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落实《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苏州共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自主商标培育工作,强化商标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深入开展“一企一商标”和“商标富民”活动,建立品牌梯级发展体系,制定和完善品牌建设规划,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加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品牌培育力度,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西省著名商标。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商标注册数量和质量,提升“运城制造”、“运城创造”品牌形象。深入开展质量立市、名牌兴运活动,大力开展标准化工作。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推进名牌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质量认证工作。突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加大打假治劣、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为名优企业拓展市场提供良好环境。

第五节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惠及全民为目标,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社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3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地区“光进铜退”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加大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力度,形成统一的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积极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努力打造“数字运城”。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培育新型技术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外网,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构建系统布局、层次分明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专业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推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政法公安、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强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网络和平台建设,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快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互联网管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五章 大力推进三产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经营业态高端化、文化产品系列化、旅游服务品牌化、现代物流规模化,建设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和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培育物流商贸业、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以物流、金融、信息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再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市公路、铁路、航空便捷的交通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位优势,以重点物流工程为抓手,以物联网公共信息网络为平台,依托枢纽物流,整合配送物流,开发信息物流,发展产业物流,培育和打造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形成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由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提升跨越。突出抓好运城现代农业物流园、空港际华工业物流园、空港雨润物流园、盐湖农产品物流园、运城新货场物流园、河津海圣现代物流园区、风陵渡黄河金三角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运城煤炭超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以煤炭、焦炭、钢材、建材、化工、汽车、粮食、果品等大宗物流为特色的专业化物流市场建设,促进各种物流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加快海关、商检等内陆口岸机构建设,积极争取设立保税区,促进“无水港”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信托等现代金融服务业,引进晋商、浦发、华夏、交通、民生等商业银行在运城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元化银行机构服务体系,增强信贷实力和金融服务能力。加快组建运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建立担保基金,规范发展担保公司,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搭建政、企、银项目和政策对接平台,促进银保企合作交流。加快保险业发展,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在我市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全面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
  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完善信用、信息、会计、审计、咨询等服务体系。推进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会保障、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建设。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以商贸业、家庭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商贸业。加快豪德贸易广场、沃尔玛超市、星河广场、名嘉广场、运城居然之家商业中心、美特好商业店等建设,改造提升禹都市场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层次与水平。集中力量整合各县(市)商业区和商业资源,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社区双进”工程、“新网”工程和“放心粮油”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连锁经营快速发展。
  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提高会计、法律、评估、认证、策划、广告、融资、租赁、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水平,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市场中介服务形式,大力发展规划、投资、科技、工程、决策等咨询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突出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基地。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盐文化”、“关公文化”和“根祖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关公大苑、盐湖景区扩建、舜帝陵、李家大院、鹳雀楼、五老峰、万固寺、司马温公祠、中华宰相村、垣曲历山、永乐宫、大禹渡、圣天湖、西滩景区、风陵渡黄河景区等重点景区,打造寻根问祖之旅、大黄河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景区,培育一批优势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依托人文历史、自然风貌、民间艺术等优势,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游、盐文化游、关公信俗游等特色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构建复合型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
  扩大旅游市场。坚持走大旅游、大市场、大投入、大联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与西安、渭南、洛阳、三门峡、临汾为一体的大旅游圈,进一步扩大区域联合,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路线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交通互畅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无缝对接,合力打造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圈。
  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市旅游综合服务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大力开发具有河东文化、关公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演艺产品,完善配套旅游产业要素,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64亿元,力争突破300亿元。

第四节 营造服务业发展环境



  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完善服务业政策。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中心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