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和空港新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市二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运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战略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奋力翻番的历史转折点,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研判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型跨越,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新的五年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的五年,我市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经受的冲击和考验前所未有,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砥砺奋进保增长,抢抓机遇促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任务胜利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7亿元,年均增长11.3%,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16168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0.3亿元,是2005年的1.4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5亿元,是2005年的1.9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6.6亿元,年均增长3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4.7亿元,年均增长17.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4亿美元。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新突破。抓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机遇,全市上下全力以赴争资金、上项目,实施重大项目800多项,我市多年期盼、事关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尤其是在交通、水利、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交通上,实施建设了环城、闻垣、闻合、运河、运宝五条高速公路,启动了大西高铁、侯西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运城机场改扩建和一批县乡公路项目,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水利上,北赵引黄、夹马口北扩等13处大中型骨干工程相继建成,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电力上,形成了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双环网为主干的强大电网,全市供电能力增长71%。城市建设上,主干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功能不断完善,一大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公益性市政工程相继建成。特色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汽车和运输设备、铝和镁深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五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大运重卡成为我市乃至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新型、多元、稳固的产业集群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重大转换。全市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3件,山西省著名商标达到83件,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山西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启动实施了覆盖7个县(市、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3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8.8%,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市域经济多元支撑的局面正在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共下降25.2%,超额完成规划任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汾河、盐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6%。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转型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始终把开放引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全市引进上亿元项目170余项,累计引资896.7亿元。我市联合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建设黄河金三角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写入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南风集团与中国盐业、关铝股份与中国五矿、丰喜集团与阳煤集团等实现战略合作。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林权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取得新进展。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改革开放30年最受关注城市”。
  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和谐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4元,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5元,年均增长10.8%,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六个全覆盖”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文化事业“五个一工程”成效明显,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8.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8%。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7.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73.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试点扩大到6个县(市、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达到160多万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目标以内。安全生产实现稳定好转。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治有了新提高。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热爱运城,共谋发展”和“四宽”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煤焦领域、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依法治市进程加快,“五五”普法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宗教、双拥、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整体形势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一是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二是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我市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和城镇化加速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四是“十一五”时期积累的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五是全省上下加快转型、奋力跨越的竞争态势,激发了全市人民创先争优、拼搏追赶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十二五”时期,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二是原材料产业占比偏大,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五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六是政府职能转变、干部思想解放程度还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发展、宽阔的胸怀推动发展、宽容的心态支持发展、宽松的环境保障发展,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新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三产规模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促进运城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由原材料工业大市向现代制造业强市转变,由文物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由内陆开放不足地区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变,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的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更趋合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产业新型化率达到70%,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4.3%,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管理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章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转型跨越发展支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