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JB2008—2—27 具有三次采油驱油和稠油降粘双功能处理剂的开发和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章丘市化工实验厂
  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已进入注水开采后期,部分油田产出液含水达到90—95%。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开展三次采油,其中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是最有潜力的方法;二是稠油开采。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是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原理,利用油脂下脚料,从分子设计出发,成功地合成了系列高效廉价的天然羧酸盐及其改性产品。既能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又能在地层温度下实现稠油乳化,达到降粘的目的,进而实现提高三次采油的采收率及稠油降粘。该产品作为配方体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使用0.3—0.5%浓度,能使粘度为10万mPaS的稠油降粘率达99%以上;使用0.1~0.3%浓度作为驱油剂,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0.001mN/m),室内模拟驱油效率可达到20%以上(OOIP,地下原始石油地质储量)。该系列产品的特点是原料为再生的油脂下脚料,价廉、高效,在生产过程中无三废。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成果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经中试和工业化生产,其质量达到实验室的水平。已针对华北油田的低渗透区块、中原油田高矿化度、高含水区块以及吉林油田,成功开展了现场试验,且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应用,截止到2007年底,共向油田提供天然羧酸盐及其改性产品8048吨,累积增产原油13.46万吨,累计新增产值4.21亿元。新增利税2.87亿元。
  JB2008—2—28 新戊二醇生产新工艺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化工研究院
  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新戊二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化学中间体,主要用于生产饱和聚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合成润滑油、聚合增塑剂、醇酸树脂等,还可用于药物布洛芬等的合成。该项研究按照清洁生产和适宜工业化生产的原则,改进了缩合歧化法。缩合反应采用自行开发研制的碱性缓冲盐催化剂,同时优化反应条件,合成新戊二醇收率以异丁醛计为96%;反应液中副产甲酸钠与新戊二醇的分离采用溶剂析盐法;脱水时采用自行设计的吸收塔,水蒸汽夹带新戊二醇的回收率可达到90%以上,同时降低了废水治理难度;滤液脱醇、减压精馏、刮片得到产品。产品质量指标优于行业标准HG/T2309—92,羟基含量≥32.3%,含量≥99%,酸含量≤0.02,70%水溶液哈森色度≤15;副产甲酸钠湿含量不低于97%,干燥后含量大于99%,新戊二醇含量小于0.5%,与老工艺相比,甲酸钠中新戊二醇可有效回收95%左右,既提高了总收率,又提纯了甲酸钠。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5000吨/年新戊二醇生产装置为例,该工艺与现有采用缩合歧化法生产厂家采用的汽提法相比,年可节煤3500吨中,新鲜水4万吨,生产成本节约350万元,建设投资节约近一半;同时可减排3.5万吨废水,达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目标。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该技术在2004年至2007年成功转让给济南艾孚特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龙口双龙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塑料制品试验厂、肥城鲁泰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康特维业化工有限公司、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实现技术转让收入300多万元,上述企业2005—2007年度共生产29360吨新戊二醇,新增产值5.02亿元,新增利润8248万元,新增税收5058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JB2008—2—29 防水用无碱玻璃纤维湿法薄毡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泰山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该项目采用玻璃纤维废丝为原料,首先,将短切后的玻璃纤维加入含有分散剂、助分散剂等化学试剂的白水,在机械搅拌作用下,制成纤维分散均匀的料浆,此料浆通过料浆泵输送到流浆箱,再通过滤水盒上的特制成形网带,滤去部分白水,形成毡坯。该毡坯通过一系列的负压抽吸,进一步脱去多余的白水,然后将按照要求配制的专用粘结剂液,通过溢流胶盘浸渍,将含有粘结剂的湿毡,通过烘干炉脱去水分,完成粘结剂的固化反应,最后将固化后的毡通过卷绕机,得到卷状产品。其技术创新点在于:(1)项目所需的玻璃纤维原料是采用公司自主开发的废丝综合利用技术生产出来的玻璃纤维原丝;(2)项目完成了非标机组的研制开,克服部分关键设备必须进口的困难,提高了生产线设备国产化程度;(3)以高度自动化操作替代人工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克服人为因素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性;(4)创造性地选用了自制的粘结剂、消泡剂、分散剂、助分散剂、pH值调节剂及其组合。主要针对湿法薄毡在塑料基体熔融状态下的分散性以及与树脂基体的相容性对各组分进行了优化设计;生产车速达到70m/s以上,生产速度较干法提高10多倍。
  该项目可年产防水无碱玻璃纤维湿法毡16000万m(2上标),按照当前市场价每平方米0.816元/m(2上标),实现年销售收入13058万元,实现利税5059万元/年,出口创汇650万美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30 高性能碳化硅超细粉及材料的制备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该项目首次采用气流粉碎与二次研磨二步法新工艺,调整优化气流粉碎和砂磨研磨工艺,并采用与粉料同组成研磨介质,掌握了粉磨效果与工艺参数的关系,获得了合理颗粒级配的SiC微粉;揭示了杂质种类及性能特征,采用低浓度介质和加热相结合提纯新工艺,显著降低了有害高价离子含量,有效提高了颗粒表面电荷和浆料流动性;揭示了SiC粉料颗粒表面特性及其对浆料性能影响规律,研制了新型复合表面活性剂和复合分散剂;首先对SiC粉料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在制备浆料时加入适量新型复合分散剂,进一步增加SiC粉料颗粒表面电荷,显著提高了SiC浆料流变性和固相含量。解决了制备优质SiC粉料和高浓度浆料等技术难题,获得的SiC微粉和SiC制品。
  该项目自2005年开始,在山东青州微粉有限公司进行了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先进可靠,经过近三年生产,新增产值18701万元,新增利税6962.35万元,其中出口创汇1346.8万美元,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31 脱硫石膏转化为建筑石膏工艺研究及其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大学
  平邑开元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该项目主要针对烟气脱硫废渣脱硫石膏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问题,研究了脱硫石膏转化为建筑石膏的生产工艺及生产线,并对所生产的脱硫建筑石膏进行改性,制作各种墙体材料。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烟气脱硫工业废渣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制备出轻质节能的新型墙体材料,符合我国现行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国家墙体材料改革的总体发展规划。其技术创新点在于:(1)研究了预烘干+煅烧的两步煅烧工艺,开发了以气流预干燥和FC分室煅烧为关键技术的脱硫石膏煅烧生产线,解决了高含水率脱硫石膏处理的技术难题;(2)实现了脱硫石膏转化为脱硫建筑石膏的机械化连续生产,脱硫建筑石膏产品达到了GB9776—1988标准的优等品要求,可以替代天然石膏粉;该生产线生产效率高、能源消耗低、除尘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与目前的迴转式石膏煅烧窑相比可以减少能耗60—80%;脱硫石膏利用率达到100%。(3)利用该生产线所生产的脱硫建筑石膏粉,添加复合缓凝剂、保水剂、减水剂、复合防水剂等多种外加剂改善脱硫建筑石膏的各项性能,研究了其改性机理;研制开发了脱硫建筑石膏抹面材料、脱硫建筑石膏纸面石膏板、脱硫建筑石膏空心板、脱硫建筑石膏砌块等墙体材料;进行了机械化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所生产的系列墙体材料产品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的技术性能指标,产品深受用户欢迎。
  该项目已在山东、北京、河北、湖南等十几个省市的二十余家企业推广应用。年处理烟气脱硫废渣约200万吨,累积新增产值近11亿元。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32 异质结构纳米光催化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该项目以光催化薄膜的纳米结构设计为突破点、以提高TiO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反应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出了具有异质结构的纳米光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并对过渡层组分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将异质结构的制备方法应用于抗菌陶瓷的生产工艺,并对其进行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的研究;研究异质结构薄膜在紫外、可见光下对工业废水的降解应用及其作用机理。其主要特点:异质结构制备技术具有热处理温度低、TiO2晶型和粒度可控等优点,非常接近于陶瓷釉面砖、卫生洁具的生产工艺,便于推广应用。用该技术研制抗菌陶瓷其烧成温度降低约450℃左右,光催化效率提高25%以上,这将对传统的抗菌陶瓷制备技术是一个突破。另外,通过引入第二组分形成的异质结构不但可以细化晶粒而且还使TiO2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具有一定的光催化活性,有效解决了光催化剂的“小尺寸”与“红移”不能同时实现的技术难题。
  该项目已在济南银星纸业有限公司、淄博东旗建材有限公司、潍坊市太阳能生物技术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得到实际应用。3年来累计新增产值6471万元,新增利税1051万元,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Catal.Commun.、J.Mole.Catal.(A)等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33 锅炉吊杆动态测量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研究院
  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
  南京安正软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该项目为解决锅炉吊杆失效,研究了电厂的锅炉吊杆承力的特点,锅炉拉杆频率和受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频率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测量吊杆承力系统,通过测量拉杆的频率得到锅炉拉杆的受力,这样能对锅炉拉杆进行动态检测其受力情况,指导检修和运行。本系统的开发成功使目前的锅炉拉杆从定性的肉眼检查变为定量的测量拉力成为了可能,为吊架的定量安装调整提供了手段,解决了行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该项目的技术创新点在于:(1)系统地把求解弯曲振动特征方程的正反问题溶为一体,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前景;(2)通过固有频率测量锅炉拉杆测量拉杆的受力,具有快速、简便和可靠的特点;(3)对吊杆拉力的不同情况,对其边界条件处理为固支__铰支,铰支__铰支和固支__固支三种情况,解决了所有拉杆的测量问题。根据已有的试验结果,仪器的频率测量的误差在3%以内,通过计算程序计算的拉力差值与应变差值所决定的拉力差值误差约为5%;与ANSYS计算结果比较,动测法从测量频率计算的拉力是正确的绝对数值。该成果对火力发电厂300MW和600MW等大容量机组锅炉拉杆受力值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调整,可避免炉管事故发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机组的计划检修和安全运行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机组的经济安全性,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系统已在我省四家电厂六台机组进行了推广应用,经过一年多的使用表明:该设备测量吊杆数据准确,操作简单,根据测量结果对吊杆进行调整,大大改善了设备的受力状况,提高了设备安全运行的水平,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34 冶金工艺过程余热余能分布式发电系统开发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该项目结合济钢实际,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论为指导,以追求“钢铁企业用电大部分自给”为目标,实施了以“副产煤气资源高效回收发电、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发电、能源管控中心优化运行与控制”为核心的关键工艺技术开发。该项目技术创新点在于:通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开发应用了一系列行业共性关键技术,(1)建成了第一套国产化75吨次高压自循环、矮胖型带有移动除尘装置的150吨高温高压自循环干熄焦装置;(2)第一套国产化结构合理高效运行的烧结矿余热回收发电装置;(3)国际上第一套炼钢转炉低压饱和凝汽式低参数高效发电装置;(4)国内第一套以冶金低热值混合煤气为燃料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以及余热余能分布式发电及能源管控中心综合技术,建立了冶金工艺过程余热余能分布式发电系统。该项目通过回收生产工艺过程中的余热余能进行发电,实现了企业用电的大部分自给,是钢铁企业能源结构优化、用能模式转变的突破性进展,探索出了一条钢铁企业依靠内部挖潜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对我国同类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有示范和推动作用,在冶金行业推广应用意义重大。
  该项目针对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的高效回收利用,形成了26项专利,具有就近回收、就近输送、就近使用、能源转化效率高、投资灵活、使用方便的特点。项目累计投资35.04亿元人民币,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618.75MW,企业用电自给率达到了65%,每年直接经济效益9.9亿元,折合每年节约煤炭消耗58.7万吨、减排CO2160万吨、减排SO21.51万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35 青岛城市电网规划国际咨询及工程实践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青岛供电公司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
  该项目提出了“技术经济最优”与“系统综合最优”等规划理念;提出了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简化各电压等级电网结构的一系列方法;开展城区高负荷密度区域应用大容量分裂变压器研究,扩大了单台主变容量,有效降低了短路容量及额定电流。
  在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青岛110KV程港路变电站第一次采用了主变低压侧分裂绕组变压器;开展了电网规划无功优化方案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无功优化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节省了无功设备投资,优化了无功设备配置;根据上述成果制定了《山东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并为国家电网公司《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研究并试点建立输、配电网和各级配电网的协调机制,满足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出了在配电网规划中采用“平移滚动修正”的机制,定期对规划进行调整;提出建立涵盖规划、设计、生产的层次清晰、界限明确的一体化标准体系。对全省17地市“十一五”规划进行修编,极大节省了电网投资。简化110、35千伏网络接线,推行高压侧不带开关的线路变压器组接线,大量节约电网投资。220千伏网络末端采用“T”接变压器接线,110、35千伏网络广泛采用“T”接变压器接线,节约走廊资源,降低电网投资。城区高负荷密度区域应用大容量分裂变压器,节约了济南、青岛这些寸土寸金的区域变电站和线路走廊的占地面积,也就极大地减少了电网的建设成本。开展了济南、青岛电网无功规划优化研究,节省无功设备投资。建立完善电网评估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电网建设及改造项目的经济性。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建立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精细化管理,节约管理成本。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36 供电企业工程、物资、资金三大平台管理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供电公司
  该系统采用开放式三层架构设计方式,结合工作流中间件、报表中间件、数据代理等先进技术,以计划、合同、物资采购等业务流程管理为基础功能模块,实现公司主业及多产各类工程的计划、资金、物资、结算等全过程网上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分为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物资采购管理、资金管理、付款结算管理、库存管理、招标管理、综合分析等。其系统创新点在于:(1)贴近实际的设计思路,保证应用系统的实用性。(2)力求在流程设计上贴合实际工作,合理利用流程分割和组合的原理,共设计了五大类60余个子流程,用于满足业务管理的需要。(3)灵巧的流程控制技术,满足业务处理的需求。流程可根据业务流程的改变而改换,根据岗位的变换而分配新角色,为系统的顺利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4)平台化的开发模式,保障系统良好的扩展功能。平台化软件设计满足当前信息技术、业务需求,也可较好的实现将来的业务扩充,充分体现出较强的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完全的自主开发,适应管理业务的发展需求,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也解决了今后系统运行维护和不断改进等一系列的问题;多系统数据接口,实现从计划到结算的闭环管理;方便的权限控制,确保应用系统的数据安全;业务处理模块采用了C/S方式,而综合查询分析模块使用了B/S模式既保证了业务处理的速度,又充分利用了WEB技术的多样化数据展现方式。经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JB2008—2—37 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技术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山东电力研究院
  济宁供电公司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
  该项研究应用输电线路动态增容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无线的方式命令,接收各温度在线监测装置和气象站的数据,结合导线基本参数的录入,根据计算模型计算导线预期温度、导线预期弧垂、负荷等参数,得出线路实际动态容量限额,指导线路增容。该项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1)导线最高允许温度从70℃提高到80℃,综合国内外资料,表明对导线、配套金具的机械强度和寿命基本无影响,是可行的;从罗彦线一年导线温度监测数据(最高为40.6℃)看,导线达到70℃几率极小。(2)两次试验表明,铭牌数值额定电流大于实际值的变电设备在无连接缺陷的情况下,发热比较正常,温度在40℃~70℃之间,增长幅度比较均匀。(3)按照摩尔根公式计算,风速是影响线路温度增加主要因素,每增加1m/s,要达到70℃的话,电流对应增加70~80A。第二次试验,电流比正常值增加50%,而导线温度在达到额定电流后增长非常缓慢,仅有3~6℃的增幅,说明在较大风速下,单纯增加线路电流对导线温升影响不大。(4)第二次试验,线路温度从38℃上升到56.9℃,线路弧垂最大下降0.75米,与理论计算基本接近。
  根据研究结论,制定了输电线路提高输送容量实施技术方案,在济南、青岛、潍坊、济宁、聊城等5市供电公司管辖的220kV许清线、崂胶线、泉安线、徐蒋线等8条线路进行了增容。经技术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JB2008—2—38 DS优质饮用水(管道直饮水)净化设备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济南丹穗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该项目通过研制卫生安全的多孔性软陶粒新型无机吸附材料,集成开发出了臭氧+多孔性软陶粒+活性碳组合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饮用水净化专利技术。阐述了复合吸附机理,提出了臭氧/无机+有机吸附剂组合强化去除水中极性和非极性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三者在水质净化中的各自优势和氧化、吸附、生物协同作用,提高了反应速度,强化了对水中色度、嗅味、有机物、藻毒素、氨氮、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的去除效能。针对水中有机、无机、重金属等污染物组成特性,进行水质分类,集成不同的预处理技术与臭氧+多孔性软陶粒+活性碳工艺,研制开发出了具有多级水质净化功能的系列化优质饮用水净化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自动控制水平高、原水利用率高、制水成本低,可有效去除有毒有害物质特别是“三致”物,同时保留部分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出水水质经有关部门多次检测均满足或优于《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和《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10—2006标准要求。
  该DS优质饮用水(管道直饮水)净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居住小区、办公楼、学校、机场、体育场馆、宾馆、度假村、医院、疗养院及居民用户,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建设部“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推广项目”、山东省“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证书”,并入选《<建设事业“十一五”技术公告>技术与产品选用手册》。经山东省建设厅批准,发布实施了建筑标准设计推荐性通用图集《DS型直饮水处理设备工程设计与安装》L04ST02、《DS优质饮用水(直饮水)净化设备技术导则》JD14—003—2007,实现了设备生产、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为该设备推广应用建立了良好基础。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B2008—2—39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山东建筑大学
  该项目在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收缩控制措施及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利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得出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实用配合比;研究了高性能减水剂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适应性;同时认识到随着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掺量的大幅提升,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过低,有时难以满足工程要求,要发展先进而实用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技术,必须逾越早期强度过低的屏障。因此,提高粉煤灰的活性成为该技术的突破口,本课题研制复合激发剂增强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取得了显著效果。采用平板试验模拟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现浇板开裂状况;通过Ansys进行了混凝土现浇板收缩应力的理论分析;拟合出适用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公式;并总结了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工程应用中的施工技术。通过考虑不同矿物掺合料间的“叠加效应”改善孔结构提高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耐久性。技术创新点在于:(1)优化出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该混凝土配合比粉煤灰掺量为60%—70%,水泥用量少,硅酸盐水泥约150kq/m3,混凝土泵送效果好,收缩小,强度可达到C30,抗裂性能好、经济。(2)测试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早期收缩的试验方法科学、先进、精确。ZN—智能比长仪在混凝土浇注完毕就开始实时跟踪测试数据,且测试值精度达到微米。(3)拟合出适用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公式。该公式与试验数据吻合很好,且公式简捷,实用性强。(4)研制出适用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高性能减水剂和复合激发剂。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40 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隧道综合施工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该课题系统全面的研究了不同地应力情况下顺层偏压软岩地层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特征,得出了地应力水平和岩体结构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关系,提出和发展了“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地层隧道施工过程力学原理”;采取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地层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价,对采用侧压力系数及二衬分担压力比例综合判定围岩变形及稳定性的判据进行了分析,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优化了开挖支护方案,确保了施工安全;通过系统的施工监测,全面分析了复杂应力条件下围岩及支护、衬砌结构的状态及围岩应力释放和围岩压力的作用规律,建立了复杂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的监控体系及监测、预测方法;通过对开挖方法、通风、机械配套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形成了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地层隧道快速施工技术,在两个工作面条件下月平均速度达到223m,刷新了同类工程安全无事故进度纪录。根据堡镇隧道上述工程地质特点和制约安全、快速施工的主要因素,开展了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科技攻关,从顺层岩层施工力学行为研究,高地应力顺层岩层施工力学行为研究,特长隧道分阶段施工通风技术,高地应力软岩顺层偏压情况下开挖支护技术,快速掘进机械选型配套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技术,高地应力顺层偏压软岩情况下施工控制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产生的经济效益约1300万元。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41 岩土结合临海复杂地质条件地下工程工艺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青岛施运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青岛理工大学
  该项目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领域。该项研究形成了适合临海复杂地质条件下多种支护和止水帷幕设计形式和旋喷桩在近海区域的分段成桩的新工艺;形成了利用排水沟小能量夯击的粉煤灰回填土层强夯的施工工艺,得出了排水沟设置、夯点布置、夯击能量等工艺参数和地基处理后的设计参考值;形成了临海复杂地质条件下机械成孔灌注桩的综合施工技术;创新形成提高嵌岩长螺旋灌注桩承载力的“复钻法”工艺,得出了嵌岩短桩的桩长设计参考值;形成了临海地区混凝土结构地下室抗裂防渗的综合技术;对间歇式、后浇式加强带的工程实践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设置间距;提出了岩体基坑地下室抗浮设计水头的合理取值建议;形成了地下室附墙柱的设计计算模式,提出了附墙柱与墙体混凝土强度等级统一的设计条件;研究形成了适用于岩体和临海复杂地质条件的地下工程工艺和综合技术,并提出了地下工程方案选择的原则。
  该项目中的核心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形成国家级工法3项,省级工法8项。发表论文16篇。经技术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42 公路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交通厅
  山东省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山东大成软件有限公司
  山东公路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以省内城际交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自驾车出行和乘车(船)出行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门户网站(http://www.sdjtcx.com)、咨询中心(96669)、短信平台、广播媒体(FM 101.1、106.0)、服务手册、高速公路图文系统六种媒体方式提供较为全面的出行信息服务,实现服务方式多样化。
  该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充分考虑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方案,整合了交通出行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并且在平台的基础上提供多种信息发布手段向公众进行服务。同时完成了对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管理运营的研究,提出系统的管理引用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规范,建立一套切实可用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使用基于出行网站的路网示意图,并运用图层技术实现示意图信息的动态维护及交通动态信息与示意图的关联。建成了全省统一服务号码、统一市话服务资费、统一服务标准的出行咨询中心,为公众提供了经济便捷的出行信息服务,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JB2008—2—43 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研制
  主要完成单位: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交通大学
  该项目在高速列车车体空气动力学、结构强度分析优化、动态载荷识别和疲劳分析、铝合金新材料国产化及焊接、制造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和实验验证;掌握了高速列车车体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强度、刚度及疲劳性能等特点;成功开发了A6N01S薄壁型材、A7N01S型材、A7N01P板材等铝合金新材料。掌握了铝合金车体的焊接、制造技术,形成了铝合金车体设计、制造和检验能力及标准。250EMU铝合金车体采用先进的超长、超宽、超薄大型中空铝合金车体结构,轻量化指标先进,具有优良空气动力学性能和强度、刚度及疲劳性能,采用气密结构和焊接技术,具有优越的气密性能,其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薄壁A6N01S型材、A7N01S型材、A7N01P板材等铝合金新材料实现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250EMU车体国产化成功,标志着我国用3年时间完成日、欧等用20多年才完成的工作。
  自07年先后有60列250EMU在全国各地投入运营。经一年来的成功运用表明,铝合金车体综合技术性能和社会经济效益优越,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此平台上,南车四方又成功研制了300km/h、250km/h长大编组座车、卧铺车等高速动车组。
  JB2008—2—44 铁路工务安全与生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铁路局信息技术所
  济南铁路局工务处
  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
  北京交通大学
  为保证工务段、车间、工区设备状态质量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快速分析,为铁路线路养护维修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开发了工务安全与生产动态管理系统。
  系统分为路局、站段、车间、班组四个层面来实现。以工务业务流程为纽带,实现月、日施工、维修计划和日作业信息的网上申请、汇总、审批和反馈;实现工务段内部对安全、生产、质量的考核、管理。结合PWMIS系统的设备基础信息,以及施工作业管理系统中的日常施工、维修、养护信息,实现工务设备基础信息、施工信息、监测信息的综合查询、分析,为路局、段、车间、工区等工务部门提供完备、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提供辅助决策依据。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将每日最新的监测信息、施工信息的发生区段自动标注在路局管界图上。实现路局和各工务段防洪、防断等应急预案的查询。以GIS形式直观地显示主要线桥设备以及水库、危险地点、防洪备用车、备用料、主要河道名称、主要水文站点等地理信息。建立外网信息发布平台,使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随时随地无线上网,实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信息和线路基础信息。
  JB2008—2—45 钢铁企业节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目采用节水新工艺,在国内首先采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设备和软件全部国产化,干熄焦技术和设备进一步优化,改造完善循环水系统,实现水的串级利用、充分回收利用污水资源,优化供水管网等措施,缓解了莱钢缺水状况,满足莱钢的正常生产、生活用水需要。该项目累计投资7.25亿元,进行了19项重大节水项目改造,2007年吨钢耗新水降到3.43t/t,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2001年至2007年,钢产量平均增幅达25.90%,而吨钢新水消耗平均下降12.20%,大大缓解了水资源紧张局面,保证钢铁生产规模不断增长的需要,为建设效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项目以水的集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通过节蓄并举,利用政策导向,系统研究、全面规划、严格管理、全程监控,创建了“三干、多串、零排放”的钢铁企业节水模式,通过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技术的应用,使吨钢耗水量大幅下降;同时,采用水的串级利用技术实现了一水多用,使企业内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7%以上;在烧结、焦化、炼铁、炼钢等主体工序均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JB2008—2—46 炼焦煤气流调湿分级一体化工艺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炼焦煤气流调湿分级一体化工艺技术为冶金行业实施节能减排的重大工艺技术,是自主开发技术,属世界首创。该项目是利用焦炉热废气相对湿度低、含氧量少的特点,依据对流传热和气力分级的原理,开发出的炼焦煤的安全高效干燥和分级复合功能的新工艺。在该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共形成了三大核心技术:双区域两段移动隔板式大型流化床、智能化控制系统和煤尘回收与成型技术。采用独立气室结构,压力、风量及温度可调性强,操作弹性大,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控制系统达到智能化控制水平,整个工艺系统实现了全自动运行与控制。针对工艺除尘系统烟气含尘量多及温度高等特点,创新设计了陶瓷多管除尘器串联脉冲布袋除尘器二级除尘设施,并对除尘灰进行高压成型处理回收利用,既降低了二次扬尘,又节约了资源。
  该项目系统湿煤设计处理能力为300吨/小时,炼焦装炉煤的水分由8—10%降至6%左右,炼焦耗热量降低5%,创直接经济效益2671万元/年,每年可减少污水8万吨,净化后废气浓度在50mg/Nm3以下。该项目对焦化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JB2008—2—47高强度正火高韧性16MnR压力容器用厚板特厚板的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利用精炼、控轧控冷、正火等手段,在国内首家利用270mm板坯成功开发认证生产80mm的16MnR容器板,并以优良品质、高市场占有率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该钢综合采用了Nb、Ti、Als复合微合金化技术、KR铁水预处理、LF(钢包精炼)、VD(真空脱气)精炼、夹杂物形态控制、连铸轻压下、控轧控冷(TMCP)、正火等工艺技术,有效解决了低压缩比生产特厚板的技术难题。内控标准及实物质量远高于标准要求,可满足用户对-20℃横向冲击、Z向性能、探伤、高温拉伸、模拟焊后热处理、硬度等的特殊要求。综合采用真空精炼、控轧控冷(TMCP)、正火等工艺技术,在不添加贵重合金Ni的情况下,使16MnR钢板的-20℃横冲实物水平达到100J以上。2005年7月~2007年12月共生产>30~80mm的高强度正火高韧性16MnR压力容器用钢板132991吨,实销售收入8.07亿元,利润2.17亿元,税金4035.09万元。
  JB2008—2—48 宽厚板轧机生产针状铁素体X65~X80工艺控制及产品研发
  主要完成单位: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天然气管道用钢板X65~X80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具技术含量的钢铁产品之一,它的发展是以最先进的冶金、轧制技术为基础的。其研发生产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钢铁产业的发展水平。该项目系统研究了X65~X8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板生产控制工艺技术。成功的设计了X65~X80成分和工艺,开发了一整套适合济钢3500宽厚板轧机生产X65~X80管线钢板组织性能综合控制理论及工艺控制技术,项目涉及X65~X8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板生产过程中冶炼—炉外精炼—连铸—轧制—ACC冷却等诸多生产控制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完善了炼钢系统钢水残余元素及终点控制,氢、氧、氮控制,LF、VD精炼等一系列技术,获得了具有较高致密度的优异连铸板坯。测定了管线钢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了各控轧控冷工艺参数对不同成品板材厚度X65~X80管线钢板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定了X65~X80管线钢板的生产工艺;研究了3500宽厚板轧机生产X8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板中的组织构成、夹杂物、二相粒子的结构及析出行为,提出了改善组织、提高性能的工艺控制措施。该项目开发的X65~X80针状铁素体管线钢工艺技术,工艺可操作性强、产品综合性能稳定,尤其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具有显著的低成本优势,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JB2008—2—49 190KA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启动新工艺及节能新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东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泰山铝业分公司
  肥城矿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东北大学
  该项目创造性地在焙烧启动中改善了电解槽的装炉工艺,使整个槽膛得到良好烧结。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开发了低电压操作,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偏心阳极技术,改良型人造伸腿应用等技术,提高了电流效率,降低了综合电耗,实现190KA大型预焙槽的大幅节能。
  该项目主要性能指标是通过采用“V”型砌筑装炉新工艺,克服电解槽长期放置后,内衬风化、吸潮等缺陷,使电解槽升温均匀,达到良好的烧接,从而使电解平稳启动,达到后期高效运行。同时在电解槽的正常生产过程中,采用低槽工作电压运行新工艺,创新电解槽砌筑人造伸腿方式,偏心阳极技术三大核心节能技术的应用,使电耗由实施前的14900Kwh/t·A1,降至14300Kwh/t·A1,阳极消耗由530kg/t·A1降至497kg/t·A1,电流效率由91%提高至94%以上。
  该项目在190KA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启动新工艺及节能生产技术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JB2008—2—50 复杂金精矿资源无废化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该项目采用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和具有实用价值的集成化技术,对金精矿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和后处理,在最大限度提高金银回收率。针对含铜等金精矿,采用焙烧预处理技术和萃取电积技术,使金的回收率达到97%以上、银的回收率达到了85%以上。对高砷碳金精矿,采用二段沸腾焙烧预处理技术,不仅使金的回收率从20%—30%提高到92—95%,解决了高砷碳金精矿资源综合回收的难题,而且成功地从焙烧烟气中回收了三氧化二砷产品。采用浮选技术获得了高品位硫精矿,使硫的品位达到了48%—52%,硫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铜、铅、锌的回收率均达到75%以上。高品位硫精矿采用沸腾焙烧技术,使烧渣中的铁品位达到62%以上,硫含量降到0.5%以下。
  该项目日处理各种复杂金精矿能力达到1200吨。采用组合工艺、集成技术,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金精矿,金银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有了大幅度提高,综合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关键技术集成的优势,在处理复杂金精矿领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集成技术在我国的黄金冶炼行业具有广泛的示范及推广应用价值。
  JB2008—2—51 优秀运动员基因选材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人体运动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与先天遗传、训练和生活环境等多个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造成了不同个体之间运动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的50%由基因的差异即多态性决定,在以往的选材中,成功率大概在30%左右,较高的淘汰率给国家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因此遗传因素是运动员选材考虑的重要因素。利用基因测试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淘汰率,节省大量经费,而且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项成果除主要研究耐力运动员血管紧缩素转换酶(ACE)基因外,还特别研究5—羟色胺载体(ST)、多巴胺受体4(DRD4)基因、多巴胺受体2(DRD2,Taq1A、B)基因等与心理特征和行为有关的基因,还调查了和关节疾病存在关联的HLAP—27基因频率的分布,通过对耐力运动员这些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以期发现耐力运动员在这些基因方面存在的规律,在生理和心理学特征上揭示耐力运动员不同于常人的特点,从而为科学选材提供更多的参考指标。经技术鉴定认为在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领域中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研究已在我省田径、皮划赛艇部分项目选材工作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山东省体育局正在制定我省各个运动项目选材标准,该项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因已经列入科学选材指标,并占有较高的权重。通过基因选材的应用推广可以极大提高选材的成功率,不但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人力财力,而且可以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发挥极大作用。
  JB2008—2—52 山东省文化生态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
  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该项研究成果为全国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区域文化生态综合研究。该项研究站在全国文化生态研究的前沿,立足山东省文化发展前景、文化资源及文化生态的实际,在吸收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一、通过对山东省文化生态的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生态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学科技术,科学划分了山东省五大文化生态功能分区;二、开发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资源数据库,设计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指标体系,设计开发了国内第一个省级文化生态监测系统;三、率先在全国规划设立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生态示范区,达到全省区域文化生态的实时监测、资源保护、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库信息共享,构建山东省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文化生态重在保护,贵在建设。该项研究成果,对于加强文化生态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布局的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艺术生产方式、文化生活方式、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保障文化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意义。将为实现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文化生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和建设成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出积极贡献,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JB2008—2—53 山东半岛北部近海地震区划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该项研究是山东省防震减灾“十五”重点项目,其主要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如下:(1)首次系统地利用声波探测方法对蓬莱—威海沿海、渤海中南部—莱州湾和南黄海千里岩等海域进行了精细海域活断层探测。基本查明了主要断裂活动段的分布、活动性质与最新活动时代。
  (2)在系统收集整理区域313条主要断裂活动参数和分析考证多次历史地震事件基础上,利用本项目新获取的海域活断层探测成果,划分12个潜在震源区,确定了有关的地震活动性参数。(3)完成了山东沿海地区100余个钻孔钻探和资料整理工作,对山东沿海地区土层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了沿海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土层结构特点,对山东沿海地区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测。(4)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在考虑土层结构基础上完成了1:50万近海地震区划图编制,给出了未来50年超越概率为10%和5%的地表水平向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区以及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区。经技术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