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淄博市卫生局关于印发淄博市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通知

  1.7 说明
  酱油、
醋、有颜色的饮料等液体样品在乙酸乙酯或苯萃取后使用少量活性炭进行脱色处理,以防止颜色干扰。

2 异羟肟酸铁法定性测定食品中的氟乙酰胺(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1 适用范围:对食品样品进行氟乙酰胺定性测定,可作为初步判断事件性质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确定事件性质的依据。
  1.2 原理:氟乙酰胺与羟胺在碱性条件下,生成异羟肟酸,再与三价铁离子作用生成紫色异羟肟酸络合物。
  1.3 方法重要参数
  1.3.1 检出限:50mg/ml
  1.3.2 干扰:pH值太高,易造成假阳性结果;pH值太低,易造成假阴性结果。
  1.3.3 全程测定时间:30分钟
  1.4 器材与试剂
  酒精灯1个(或电热杯1个)、试管若干、500ml烧杯1个、100ml烧杯2个、玻璃棒1个、滤纸若干
  蒸馏水、盐酸羟胺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三氯化铁溶液
  1.5 操作步骤
  1.5.1 样品前处理
  a) 固体样品研碎后取2~5克,加3倍于样品重的蒸馏水
  b) 半流体样品取2~5克,加等量于样品重的蒸馏水。振摇提取,过滤,将滤液煮沸浓缩至1ml左右待检。中毒残留物或胃内容物样品处理时,可适当加大取样量。
  1.5.2 样品测定
  取待检液1ml左右于试管中,加氢氧化钠溶液10滴,加盐酸羟胺溶液5滴,置沸水中水浴5分钟(使其充分水解成氟乙酸钠释放出氨)。取出放冷,加盐酸溶液9~10滴(调pH值3~5)后,加三氯化铁溶液3~10滴,使其与氟乙酸反应。
  1.6 结果判定
  阳性:试管内颜色呈现粉红或紫红色,在滴加后的液面上更为明显。
  阴性:试管内颜色为浅黄或黄色。有些空白物质的对照为黄棕色絮状沉淀,静置后上层液变成无色或仅呈浅黄色。
  1.7 说明
  有颜色的液体,需加活性炭脱色,无色液体可直接测定。
  加盐酸溶液9滴后要用pH试纸测试溶液pH值,若pH值太高(碱度过高),加入三氯化铁溶液时可产生红棕色沉淀,影响结果判定,造成假阳性结果;若pH值太低(酸度过高),加入三氯化铁溶液后氟乙酰胺显色不敏锐或不显色,易造成假阴性结果。pH值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反向调整。

  附件4:
致痉挛性杀鼠剂实验室检测方法

1 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定量测定血液中毒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李晓华等)

  1.1 适用范围:对血液、血浆或血清样品中进行毒鼠强定量测定。
  1.2 原理:首先使用液液萃取对样品前进行前处理,然后将处理后样品定容,并经过毛细管柱分离,使用氮磷检测器对其中组分毒鼠强进行测定,通过毒鼠强标准品的保留时间以及标准曲线来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1.3 方法重要参数
  1.3.1 线性范围:标准品溶液0.1mg-5.0mg。可对血液、血浆或血清中毒鼠强含量在10ng/ml~500ng/ml的样品进行毒鼠强定量测定。
  1.3.2 精确度:批内精密度实验低、中、高三个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6%、9.8%和7.8%,批间精密度实验低、中、高三个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6.6%、8.5%和6.2%。
  1.3.3 准确度:低、中、高三个浓度实验变异系数分别为9.5%、9.8%和7.9%。
  1.3.4 检出限:最低定量浓度为10ng/ml。
  1.3.5 全程测定时间:120分钟
  1.4 器材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配置氮磷检测器);非极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P-1);振荡仪;离心机;加样枪;吹氮仪毒鼠强标准;乙酸乙酯
  1.5 操作步骤
  1.5.1 色谱条件
  a) 色谱柱:HP-1交联石英毛细管柱30m×0.32mm i.d.×0.25um。
  b) 温度:进样口250℃,检测器250℃。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50℃,保留时间 1min,以7℃/min的速率升温至250℃,保留时间1min;
  c) 载气:高纯氮气,柱头压力35kPa,不分流进样,分流时间0.75min,隔垫清扫3.6 ml/min。尾吹流量:30 ml/min。氢气流量:3.3ml/min。空气流量:86 ml/min。1.5.2 标准曲线的配制
  称取100mg毒鼠强标准,用乙酸乙酯在100ml容量瓶中定容,配制成1mg/ml的毒鼠强储备液。用储备液稀释出5mg/ml、2mg/ml、1mg/ml、0.5mg/ml、0.2mg/ml和0.1mg/ml的标准溶液,利用此系列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1.5.2 样品前处理
  取出1ml血浆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2ml乙酸乙酯,石蜡膜封口,振荡混匀4分钟(如果乳化现象比较严重,可以加入0.5ml的异丙醇),3000rpm离心4分钟,将上清液取出,重复上述萃取过程一次,将两次上清液合并。
  合并的上清液在40℃水浴下吹氮至近干,加入0.1ml乙酸乙酯定容,振荡混匀1分钟。
  1.5.3 进样检测
  取定容后的溶液1ul进样检测。
  1.6 质量控制
  a)空白对照样色谱图上没有保留时间与毒鼠强相同的峰。
  b)进待测样品前必须进空白样或乙酸乙酯溶剂,以确认进样针和色谱仪器系统未受污染。
  c)样品色谱图上毒鼠强的保留时间与标准品的差值不应该超过0.03分钟。
  d)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99,在4个标准浓度点中,可以去除1个点,重新计算标准曲线,但这个点不能是最高点和最低点。
  e)质控样测得值应在质控样品浓度的80%~120%之间。
  f)详细填写实验原始记录及结果报告,交由质控人员检查,校核后报告结果。

氟乙酰胺实验室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

1 液液萃取/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定量测定血液中氟乙酰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李晓华等)

  1.1 适用范围:对血液、血浆或血清样品中进行氟乙酰胺定量测定。
  1.2 原理:首先使用液液萃取对样品前进行前处理,然后将处理后样品定容,并经过毛细管柱分离,使用氮磷检测器对其中组分氟乙酰胺进行测定,通过氟乙酰胺标准品的保留时间以及标准曲线来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1.3 方法重要参数
  1.3.1 线性范围:标准品溶液1.25mg/ml~10.0mg/ml。可对血液、血浆或血清中氟乙酰胺含量在125ng/ml~1000ng/ml的样品进行氟乙酰胺定量测定。
  1.3.2 精确度:批内精密度实验低、中、高三个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6、9.8、7.8%,批间精密度实验低、中、高三个浓度变异系数分别为6.6、8.5、6.2%。
  1.3.3 准确度:低、中、高三个浓度实验变异系数分别为9.5、9.8、7.9%。
  1.3.4 检出限:最低定量浓度为125ng/ml。
  1.3.5 全程测定时间:60分钟
  1.4 器材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配置氮磷检测器);非极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P-1);振荡仪;离心机;加样枪;吹氮仪毒鼠强标准;乙酸乙酯
  1.5 操作步骤
  1.5.1 色谱条件
  a) 色谱柱:HP-1交联石英毛细管柱30m×0.32mm i.d.×0.25um。
  b) 温度:进样口250℃,检测器250℃。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以25℃/min的速率升温至250℃,保留时间1min;
  c) 载气:高纯氮气,柱头压力35kPa(5Psi),不分流进样,分流时间0.75min,隔垫清扫1.6 ml/min。尾吹流量:30 ml/min。氢气流量:3.3ml/min。空气流量:86 ml/min。
  1.5.2 标准曲线的配制
  称取50mg氟乙酰胺标准品,用乙酸乙酯在50ml容量瓶中定容,配制成1mg/ml的氟乙酰胺储备液。用储备液稀释出10g/ml、5mg/ml、2.5mg/ml、1.25mg/ml的标准溶液,利用此系列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1.5.3 样品前处理
  取出1ml血浆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2ml乙酸乙酯,石蜡膜封口,振荡混匀4分钟(如果乳化现象比较严重,可以加入0.5ml的异丙醇),3000rpm离心4分钟,将上清液取出,重复上述萃取过程一次,将两次上清液合并。
  合并的上清液在40℃水浴下吹氮至近干,加入0.1ml乙酸乙酯定容,振荡混匀1分钟。
  1.5.4 进样检测
  取定容后的溶液1ul进样检测。
  1.6质量控制
  a) 空白对照样色谱图上没有保留时间与氟乙酰胺相同的峰。
  b) 进待测样品前必须进空白样或乙酸乙酯溶剂,以确认进样针和色谱仪器系统未受污染。
  c) 样品色谱图上氟乙酰胺的保留时间与标准品的差值不应该超过0.03分钟。
  d) 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应大于0.99,在4个标准浓度点中,可以去除1个点,重新计算标准曲线,但这个点不能是最高点和最低点。
  e) 详细填写实验原始记录及结果报告,交由质控人员检查,校核后报告结果。

  附件5 :
医学随访方案

1 随访观察对象

  1.1 所有中重度中毒患者;
  1.2 14岁以下儿童、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等轻度中毒患者;
  1.3 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中毒患者的中毒后1年内生育和哺乳的子女。

2 随访观察时间

  2.1 中度中毒患者为3个月,即出院后2周、1月、3月;
  2.2 重度中毒患者为6个月,即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
  0-3岁中毒患者和中毒患者生育和哺乳的子女为5年,即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1年、3年、5年;
  3-6岁中毒患者为3年,即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1年、3年;
  6-14岁中毒患者为1年,即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1年;
  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中毒患者为至哺乳期结束,如少于3个月,则至少观察3个月,具体时间安排可参照上述制定。

3 随访观察项目

  3.1 血液中毒物浓度
  毒鼠强中毒观察对象需要在6个月以内的随访观察中检测此项目,对于中毒时血液浓度在250ng/ml以上者,须观察1~2年。
  3.1 一般情况
  所有医学观察对象均应在每次随访时进行一般情况(包括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生活自理能力等)的调查,并进行必要的物理体格检查。
  3.2 重要脏器功能
  必要时,可对医学观察对象进行重要脏器功能特殊检查,如血清酶学指标、脑电图、心电图等。
  3.3 智商
  14岁以下医学观察对象在1年后,可进行智商测定;必要时,可对其智商进行动态观察。
  3.4 其他
  如医学观察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格障碍,以及对观察对象家庭的影响等。

  附录9: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系指那些其本身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由于他们的存在可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引起肺内氧分压下降,导致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常见的有:甲烷、二氧化碳、氮气、氩气、水蒸气等。

1 概述:

  1.1 甲烷(CH4),为无色、无臭、无味的可燃气体,是沼气、天然气及油田气的主要成分。分子量16.06,密度0.55g/L。甲烷本身基本无毒,但在密闭或半密闭的空间,高浓度的甲烷可取代空气中的氧,而造成缺氧环境。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25%~30%时,可出现头晕、呼吸增快、脉速、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精细动作障碍、严重者出现窒息,极高浓度时可引起猝死。
  1.2 二氧化碳(CO2),又名碳酸酐、干冰。为无色无味的不可燃气体,分子量44.01,密度1.527g/L。工业中将CO2压成液态储在钢瓶中,放出时凝结成雪状固体,称为干冰。在密闭或半密闭的空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取代空气中的氧,而造成缺氧环境,从而危害人身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占3%时,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听力减退,对体力劳动耐受力降低;二氧化碳达5%时,吸入30分钟,呼吸中枢受刺激,稍活动感到头痛和呼吸困难;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占7%-10%时,数分钟即可使人意识丧失;更高浓度时则可导致窒息死亡。
  1.3 氮气(N2),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约占78%。氮气本身无毒,常压下当作业环境空气中氮气浓度增高氧气浓度相对降低,能引起机体缺氧性损伤,甚至窒息死亡。高压下当作业环境空气中氮浓度增高,会引起氮麻醉和减压病。氮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波,常压下氮气无毒,也无特殊生理作用,只起到稀释空气中氧浓度并维持肺泡膨胀的作用,当空气中氮气含量增高时(>84%),可降低空气中氧的浓度,引起缺氧。
  1.4 接触机会
  甲烷:甲烷在自然中广泛存在,如:沼泽地,下水道,畜粪坑,地窖,竖井,煤矿等。在工业产品或原料中,通常存在于管道中,或以液化气体的形式存储于钢管中。工业上甲烷主要用于制造乙炔、氢气、合成氨及制备炭黑、硝基甲烷、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氢氰酸等。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和油田气的主要成分,为煤矿内的废气,通风不良或忽略防护可致中毒和瓦斯爆炸事故。
  二氧化碳:发生二氧化碳急性中毒的场所多为密封或半密封状态的酿酒池、沤粪池、糖蜜池等,或是低于地面的地下设施如饮水井、矿井、地窖、建筑物孔桩等。这些场所的共同特点是内部通风不良,有机物较多并繁殖、发酵,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消耗大量的氧,因此急性二氧化碳中毒时常常伴有缺氧的存在。工业上二氧化碳用于制造啤酒、饮料、灭火剂和发酵等。
  氮气:工业上用于反应塔釜、储藏、钢瓶等容器和管道的气相冲洗,以排除其中氧和其他易燃易爆气体。化工生产用作合成氨的原料。食品和其他工业用氮气冲入密封包装中以防物质变质。医学上用于气相色谱作载气浓缩氮气作生物试验干燥和固体吸附剂,在动物实验中,用氮气制造缺氧性损伤观察血液酶谱变化。激光技术用氮气放电达到激光输出。液氮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如冷却金属以改变物理特性,速冻及低温保存器官组织和微生物种系等。压缩氮气、氧气和氦气的混合气体用于深海作业。
  1.5 中毒临床表现
  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主要表现为以急性脑缺氧引起的神经系统为主的缺氧性损害表现,其临床表现与空气中含氧量多少及接触时间长短有关。
  a)中枢神经系统 早期表现为头晕、头痛,兴奋,烦燥,肌肉抽搐;晚期出现语言、行动障碍,定向障碍,思维紊乱,嗜睡,昏迷、腱反射消失,锥体束征阳性。
  b)呼吸、循环系统 早期表现为:胸闷、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晚期表现为呼吸浅促,紫绀,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最终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或休克。高度缺氧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c) 脑水肿表现 出现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浅慢,抽搐,昏迷。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及乳头水肿。值得注意的是缺氧所致的脑水肿以细胞内水肿为主,因此早期颅压往往增高不明显,相应的临床症状及眼底改变可不显著。
  d)其他表现 缺氧性心肌损害和肺水肿,口角可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分泌物溢出,肺部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严重缺氧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部分病例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浆尿素氮升高;脑电图检查可呈中度及高度异常;脑诱发电位中枢段潜时可延长;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脑水肿。

2 监测与预警


  企业职业安全部门对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产生甲烷、二氧化碳、或发生氮气、水蒸气泄漏的密闭或半密闭环境应及时进行甲烷、二氧化碳、空气中氧含量的监测,并设立警示标志。应配有专职监测人员随时监测窒息性气体浓度,并如实记录。如发现现场环境中窒息性气体浓度超过国家最高允许浓度时,发出预警信号(黄色预警),当环境中窒息性气体浓度多数超过国家最高允许浓度时,进行红色预警。并立即向职业病防治机构报告。
  职业病防治机构应对中毒信息报告中窒息性气体中毒信息数据定期分析,如发现窒息性气体中毒信息报告有上升趋势,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橙色预警),窒息性气体中毒信息报告有明显上升趋势(或成倍增加),须立即发出预警信号(红色预警),在短时间内(1-2小时)接到2例以上考虑为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紧急报告后,须立即发出预警信号(红色预警)。
  医疗机构在短时间内(1-2小时)接诊2例以上疑似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病例后,须立即向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报告(发出预警信号,红色预警)。如1 月内接诊的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患者超过3人次,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橙色预警);1月内接诊的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患者超过10人次,应立即发出预警信号(红色预警)。

3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3.1 现场人员的个体防护
  救援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确保个人安全。切忌在毫无防护措施下进入现场,以免救护者中毒。现场救援应保持2人以上,缺氧环境外应有人进行监视、呼救、准备下一步抢救及送医院等工作。进入现场,特别是密闭空间时,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安全帽、安全带、手套、防护鞋及防护服,并佩戴有效的过滤式防毒面罩或供氧式防毒面罩。
  在进入可能发生缺氧的环境前,应先测试空气中的含氧量。在没有可燃性气体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环境中,可点燃一支蜡烛作为标志,如烛火熄灭则表示氧浓度低于16.5%(常压时),有可能发生缺氧。也可放入小动物观察。
  进入现场救人,应先进行有效通风换气,或者佩带正压呼吸器。
  3.2 现场调查内容:
  3.2.1 中毒概况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情形、中毒人数、诱因或相关因素、处理经过、现况等。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中毒患者人数统计、检伤及急救处理、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向现场指挥人员提出建议。
  3.2.2 现场勘察
  勘察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自然通风排毒措施的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资料等。有现场时尽早对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检测,并采集样品留实验室分析。
  3.2.3 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现场中毒者及相关人员,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的经过,中毒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姓名、性别、工种、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事件发生过程,抢救过程,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必要时可采集患者血或尿样进行相关检测。
  3.2.4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
  记录好后请受调查的人员签字,并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
  3.3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明确的毒物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空气中毒物测定或氧气含量测定。
  3.4 中毒的鉴别诊断: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中毒场所常伴随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因此现场监测应同时测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以排除或确定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混合气体引起的中毒。
  3.5 提出现场控制措施的建议:确认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中毒后,在完善的个人防护措施或进行全面通风的条件下,立即查找原因,如属气体泄漏,应关闭气阀或封堵泄漏,并及时对现场进行全面通风。

4 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甲烷、二氧化碳、氧气的检测见附录四。

5 中毒现场的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关键在及时,首先采取的措施是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并注意保暖。必要时迅速给患者戴防毒面具,防止毒气的继续吸入。中毒者呼吸停止,抢救时尽量采取人工呼吸器,避免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且医疗救援资源相对不足时,应对病人开展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5.1 现场检伤分类
  (1)绿标 为轻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
  头晕、头痛、多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腰痛、视力模糊、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
  (2)黄标 为重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
  步态蹒跚,嗜睡或意识模糊,甚至昏睡和谵妄,癫痫样抽搐,精神症状明显;轻度紫绀、气急、哮喘、明显咳嗽咯痰;脉搏大于120次/分,微循环恢复试验大于1秒,大动脉搏动微弱。
  (3)红标 为危重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
  昏迷,癫痫持续状态;重度紫绀,三凹征明显,鼻翼扇动,呼吸大于30次/分,剧烈咳嗽并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哮喘持续状态;寒战高热,脉搏小于50次/分或大于150次/分,微循环恢复试验大于2秒。
  (4)黑标 为濒死或死亡患者,同时具备下列指标:
  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5.2 现场医疗救援
  5.2.1 轻症患者-绿标
  a)救离中毒环境 救援者注意自身防护的情况下(尽可能戴供氧式防毒面罩),立即将患者从危险空气中救援出来移至空气新鲜地方,解开衣领,安静、平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直到缺氧症状消失。必要时迅速给患者戴防毒面具,防止毒气的继续吸入。
  b)积极纠正缺氧 立即给予较高浓度(35%~60%)的氧气吸入:鼻导管法、面罩给氧。应尽早、持续、高浓度供氧,不应间断或低流量吸氧。(有人报道连续3 d使用>6O% 的氧,可导致肺部氧中毒,但从临床经验显示,肺部无病变者,吸入6O%~8O%的氧在24 h内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时间再长,则可能产生氧中毒,引起肺不张和肺萎陷)。
  5.2.2 重症患者-黄标
  a) 救离中毒环境,积极纠正缺氧 同上;
  b) 维持生命体征:维持正常呼吸、循环;呼吸变浅变慢者除用人工呼吸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静注洛贝林3~6mg和尼可刹米0.375~0.75mg。
  5.2.3 危重症患者-红标
  a)救离中毒环境,积极纠正缺氧 同上
  b) 维持生命体征: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行现场心、肺、脑复苏术。窒息引起自主呼吸停止,必须进行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或使用呼吸机直至恢复自主呼吸。
  c)现场抢救治疗: 轻症者在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但早期、合理氧疗仍不可忽视。因氧疗可迅速解除脑缺氧 保护脑细胞,尤其高压氧疗可更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并可加速毒物排出和氧化解毒、纠正酸中毒等。因此,凡有窒息性气体中毒,无论轻重均应早期积极、合理供氧,必要时高压氧治疗,但在供氧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证重症及危重患者的供氧。昏迷病人可用纳洛酮,首次0.4~0.8 mg静脉注射,半小时后清醒者停用,仍昏迷者重复给药1次,或4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直至意识基本清醒;控制抽搐,可用地西泮等镇静止痉剂;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呼吸抑制明显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中枢兴奋药物。
  5.3 患者的转运
  a) 黄标患者在给予现场急救措施后,立即转运至有条件进行高压氧治疗的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b) 红标患者首先应在中毒现场急救点进行急救处理,症状得到初步控制后立即转运至有条件进行高压氧治疗的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c) 绿标患者在给予现场急救措施后,首先应在中毒现场急救点留置进行医学观察,在黄标和红标患者转运完毕后,再转运至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6 医院内的医疗救援

  6.1 核实中毒患者的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
  中毒患者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接收,负责医生与救护车负责转运的医生进行中毒患者交接。交接完毕后,负责医生应当立即通过向中毒患者或陪患人员询问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核实中毒患者的诊断,并进行病情的诊断分级。(诊断与分级标准见附件2)
  6.2 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急诊科对所接收的中毒患者核实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轻度中毒患者可在观察病房留观,必要时在普通病房住院治疗,重度中毒患者立即送至危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治疗方案见附件3)

7 卫生学评价


  对中毒现场劳动条件,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对中毒原因及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对中毒患者开展定期医学随访观察。

8 应急反应的终止


  事件应急反应终止的条件: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以上。

  附件1:
正确使用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
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的说明

  1.1 当在密闭或半密闭环境中,通风不良,有可能产生甲烷、二氧化碳或有大量氮气、水蒸气泄漏的地点,出现以急性脑缺氧引起的神经系统为主的缺氧性损害表现的群发或单发事件时,应高度怀疑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中毒。
  1.2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各类无毒、低毒和惰性气体增加而造成的环境缺氧引起的中毒事件。如甲烷、乙烷、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氩气等。火灾、人群稠密环境、人防工事等通风不良均有可能造成缺氧环境而引起中毒。
  1.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负责对群体性单纯性窒息性气体的监测和检测。
  1.4 查阅10余年来有关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资料来看,甲烷、二氧化碳发生中毒地点多在水井、矿井、地窖、建筑物孔桩、货船船舱、酿造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等,氮气中毒多发生在使用氮气的厂矿企业在密闭环境中违反操作规程作业或事故性泄漏而引起。通过CNKI中文数据库共查到1994年~2006年间31篇有关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文章,其中二氧化碳中毒19篇,氮气中毒4篇,混合气体中毒8篇,涉及中毒人数115人,死亡人数74人,死亡率64.3%,单次最多中毒人数9人,单次最多死亡人数7人。90%以上为职业接触。
  1.5 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发生往往是在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单个发生,一人中毒后其他人为了抢救而造成多人中毒,因此,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单纯窒息性气体的作业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同时配备救助装备及单纯窒息性气体快速检测仪,确保安全生产。
  1.6 窒息性气体所致的中毒损伤在临床上病情发展迅猛,救治极为困难,死亡率极高。所以窒息性气体中毒初期的现场急救十分重要,最理想的是现场群众掌握急救与自救技术,对伤员立即进行抢救,效果更为确实。
  1.7 救治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①进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气的环境中可骤然中毒晕倒,甚至“闪电样”死亡,故在现场救治时应避免救援人员因缺乏必要的救援常识和设备而出现众多救援人员中毒伤亡现象;②对呼吸、心跳已停止的病人,经积极行心肺脑复苏,部分病例仍有逆转的希望,不要过早放弃抢救;③限制输液量,合理应用利尿药;④慎用镇静药(抽搐病人例外),防止抑制呼吸中枢。
  1.8 若中毒现场为混合气体,合并刺激性气体或化学窒息性气体中毒时,应参阅刺激性或化学窒息性气体中毒救治方案。
  1.9 干冰、液态甲烷、液氮、水蒸气大量泄漏,可引起冻伤、灼伤和烫伤,应按照相应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附件2:
急性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中毒诊断分级标准

  1.诊断要点:
  a)有确切的在通风不良的环境内高浓度单纯窒息性气体的接触史,迅速或立即出现机体缺氧表现。
  b)临床表现:呼吸、循环障碍及急性脑缺氧表现,如早期呼吸、心率明显加快,继之呼吸困难、紫绀,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呼吸心跳停止;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脑水肿的表现或烦躁、谵妄、抽搐等。吸入极高浓度CO2、氮气、甲烷可窒息猝死。
  c) 现场卫生学调查显示空气中窒息性气体含量超标或缺氧。
  d)实验室检查:重症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有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二氧化碳中毒时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浓度)增高。脑脊液可有压力增高,细胞数正常或少量增加,生化指标或蛋白质可正常或轻度异常。
  e)鉴别诊断:需排除心源性晕厥、低血糖晕厥、脑血管意外、中暑、癔症及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中毒。
  2.诊断分级
  轻度中毒表现:心慌、胸闷、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耳鸣、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钝,思维混乱、运动不协调等缺氧表现,轻度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嗜睡状态或朦胧状态。在脱离缺氧环境后大部分症状在短期内逐渐缓解。
  重度中毒表现: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并出现精神混乱、言语定向障碍,重度意识障碍,如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植物状态;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或窒息。
  脑局灶损害表现,如皮质性失明、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等。
  脑电图检查:可呈中度及高度异常;脑诱发电位中枢段潜时可延长;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脑水肿。

  附件3: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治疗方案

  对中毒损伤人员应立即撤离现场,吸入极高浓度而呼吸停止者,则需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实施下列急救方案。

1 尽快改善和纠正缺氧

  1.1 呼吸道管理维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通畅的体位,清除分泌物,呼吸停止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建立人工呼吸,持续机械通气。
  1.2 合理氧疗
  1.2.1 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方法简便,不受条件限制,适用于现场急救、转送途中或基层医院。应尽早、持续、高浓度供氧,不应间断或低流量吸氧。
  1.2.2 高压氧舱 在2.5~3个绝对大气压下吸纯氧,血浆中的溶解氧可提高20倍,此时血氧含量可满足组织需要,且在高压氧下,毒物的清除率比常压下快2倍,但应注意治疗时间不能过长,防止出现氧中毒。
HBO治疗方法:一般彩和压力2-3ATA下吸纯氧60-80分钟,中间间隙10分钟吸空气,每日1-2次,疗程视病情而定。
  禁忌证:绝对禁忌证为气胸、纵隔气肿、颅内出血、急性百草枯中毒。相对禁忌证为严重肺部感染、高血压、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高度近视和妊娠三个月内等。
  注意事项:在HBO治疗的同时必须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危重病人应有医护人员陪同入舱,随时采取必要的处理。HBO的副作用有氧中毒、气压伤等,预防重点是重视规范操作。
  1.2.3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重度中毒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或肺水肿,高压氧治疗气体难以到达肺泡而致气体交换障碍,或因各种因素不能进入高压氧舱时,可采用静脉.静脉转流,体外膜肺氧合。
  1.3 维持正常循环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血压下降明显时可用多巴胺4O~80m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

2 预防治疗脑水肿、肺水肿

  2.1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的应用早期、足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对减轻中毒症状,保持内环境稳定,提高机体应急能力,减轻脑水肿和肺水肿及心肌损害有着重要的作用。可用地塞米松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300m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8~12小时后可重复用药。
  2.2 利尿脱水药物的应用,可给予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剂量为每次1~2g/kg,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6-8h后可重复使用。与此同时,如临床已证实有脑水肿存在应加用速尿,每次2Omg肌肉注射或缓慢静注,一日1~2次。脱水利尿过程中应注意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如血容量不足、血压过低和电解质紊乱等。脱水不宜过度,脱水过程中应记录出入水量,测尿比重和血钾、钠、氯含量,以期随时调整脱水利尿药物用量,及时补充电解质。另外早期可给予5%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2~4×104),剂量为500ml,静脉滴注,可改善脑内微循环,增加血液的流动性,降低血液粘度,有利于防止脑水肿。

3 对症支持治疗


  重症病人发生缺氧性脑病,需积极治疗脑水肿,防治呼吸、循环衰竭(参见总中毒性脑病的治疗),防感染,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失衡,补充维生素及其它营养物质,可使用脑细胞活化剂、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及能量合剂等。
  改善脑细胞代谢 促进脑功能恢复。可用ATP20~40mg、辅酶A50~200单位、脑活素20mg或胞二磷胆碱0.75~1g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或用细胞色素C30mg加于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前作皮肤过敏试验)。
  保护脑功能 可用0.1%普鲁卡因500 mL静脉滴注或阿托品1.5-2 m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以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每日1次,连用5~7日。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每8~12小时1次,以减轻脑水肿,并用三磷腺苷、辅酶A、胞磷胆碱、维生素B族等。
  钙离子拮抗剂: 如尼莫地平可阻断钙离子进入脑细胞并阻止内质网中钙离子的释放,可减轻或防止脑细胞损伤,可酌情应用。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有心可定,每次15 mg, 口服;导博定,每次5mg,静注或40mg,口服;硝苯吡啶,每次10mg,口服。注意颅内压高者慎用。
  苏醒药物:在引起中毒昏迷的直接原因已被控制,以及脑缺氧或脑水肿基本纠正的基础上,为了改善脑细胞代谢,缩短昏迷时间,促进病人精神活动的恢复,可以选择使用苏醒药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及把握使用时机 ,一般以重症、昏迷时间较长者比较合适。另外,不宜过早应用,最好在皮层解除抑制阶段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所用剂量宜根据病人临床情况,随时调整,以防发生抽搐等副作用。下列药物可供选择使用。氯脂醒,重点兴奋皮层下和下丘脑,能促使神经细胞氧化还原,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调节神经细胞代谢,并可刺激神经细胞,促进细胞增殖。用法为每次250 mg,肌肉注射、静注,每日3~4次。克脑迷,可在体内释放出活性巯基,巯基为酶分子结构的活性基团,参与脑细胞的氧化及还原过程,对脑代谢有促进作用,可使破坏了的代谢过程加快恢复。用法为1 g/次,溶于5%葡萄糖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一般疗程为9~12d,偶有血压下降、高热、皮疹、面部潮红等副作用。胞二磷胆碱, 可能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特别是作用于意识密切有关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可改善意识障碍和脑血管运动张力,并有催醒作用。用法为250~500mg加入葡萄糖液中,缓慢静脉注射或滴注。
  对抽搐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l0~20 mg.必要时行人工冬眠疗法,以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
  抗感染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以预防肺部和泌尿系统感染。
  并发症的处理 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积极处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其它非特异性解毒药 如大剂量的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半胱氨酸或胱氨酸以及细胞色素C等。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中医辨证可主要分为闭症和虚症两类。治疗闭症时主要以清热解毒、辟邪开窍为主,选用安宫牛黄丸,或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虚症时主要以回阳益气救脱为主,可用参附汤。一般来说,中医中药治疗宜与西医综合治疗相结合。

  附件4 :
甲烷、二氧化碳、空气中氧含量检测方法
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分析法

  1.1 原理
  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也称为“便携式光学甲烷检测仪”、“光干”、“光瓦”、“里研”等)应用光干涉原理,可迅速准确地测定易燃、易爆环境空气中的甲烷气体浓度。
  1.2 仪器
  1.2.1 铝塑采气袋,0.5~1L。
  1.2.2 双联橡皮球。
  1.2.3 GQJ-1B、2B型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
  主要技术指标:

  1.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用双联橡皮球将现场空气样品打入采气袋中,放掉后,再打入现场空气,如此重复5~6 次;然后,将空气样品打满采气袋,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测定。
  1.4 分析步骤
  1.4.1 实验室测定:按仪器操作说明,将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将采气袋中的样品空气通过仪器气室,读取甲烷气体浓度。
  1.4.2 现场测定:将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带至采样点。按仪器操作说明,直接将空气样品采入仪器内测定,读取甲烷的浓度。
  1.5 计算
  空气中甲烷浓度由仪器直接读取,通常不再进行计算。
  1.6 说明
  1.6.1 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测值准确,亮度高,视场清晰,使用方便。
  1.6. 2 应使用经指定的有关机构认定的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

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气相色谱法

1 原理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用注射器采集,直接进样,经GDX-102柱分离,热导监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本法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

2 仪器

  2.1 注射器,100ml,2ml。
  2.2 气相色谱仪,热导检测器。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3m×4mm,GDX-102;柱温:室温;汽化室温度:室温:检测室温度:室温:载气(氢气)流量:50ml/min。

3 试剂

  3.1 GDX-102,60-80目。
  3.2 二氧化碳标准气:采用二氧化碳气体标准物质。

4 样品的采集,远精和保存


  在采样点,用空气样品抽洗100 ml注射器3次,然后抽取100ml空气样品,立即封闭进气口后,垂直放置,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藉和保存。尽快测定。

5 分析步骤

  5.1 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注射器放在测定标准系列同样的环境中,供测定。
  5.2 标准曲线的制备:用氮气或清洁空气稀释标准气成0.0、0.36、0.72、1.44、2.88和5.76ng/ml二氧化碳的标准系列。进样1.0ml,分别测定各标准管,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二氧化碳含量(ng)绘制标准曲线。
  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气和空白对照气,测得的样品峰高或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二氧化碳的含量(ng)。

6 计算按式(4-3)计算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4-3)式(略) 式中:C--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mg/m3;m-测得的二氧化碳含量,ng;v--进样体积,ml。

7 说明

  7.1 本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O.75mg/m(3上标);测定范围为O.75-32.4mg/m(3上标)
  7.2 本法采用GBl-01-02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检验标准方法。

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1.1 原理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抽入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内,吸收特定的红外线;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其浓度呈定量关系。根据吸收值测定二氧化碳的浓度。
  1.2 仪器
  1.2.1 铝塑采气袋,0.5~1L。
  1.2.2 双联橡皮球。
  1.2.3 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
  主要技术指标:

指 标

二氧化碳

测量范围

0~0.5%或0~100%

重复性

≤±1%满刻度

零点漂移

4h ≤±3%满刻度

量程漂移

4h≤±3%满刻度

线性度

 

干扰误差

1250 mg/m3CO所产生的干扰信号≤±1%满刻度

响应时间

<15s

指示噪音

 

抽气流量

0.5L/min


  1.3 试剂
  1.3.1 变色硅胶:于120℃干燥2h。
  1.3.2 零点校准气
  1.3.2.1 二氧化碳校准气:高纯氮(纯度99.99%)或经过烧碱石棉或碱石灰和变色硅胶净化的清洁空气。
  1.3.3 量程校准气
  1.3.3.1 二氧化碳校准气:CO2/N2标准气(0.5%),贮存于铝合金瓶内,不确定度<2%。临用前,用二氧化碳零点校准气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标准气体。
  1.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用双联橡皮球将现场空气样品打入采气袋中,放掉后,再打入现场空气,如此重复5~6 次;然后,将空气样品打满采气袋,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测定。
  1.5 分析步骤
  1.5.1 实验室测定: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将采气袋中的样品空气通过干燥管进入仪器的气室,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二氧化碳的浓度。
  1.5.2 现场测定: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带至采样点。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直接将空气样品采入仪器内测定,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二氧化碳的浓度。
  1.6 计算
  1.6.1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由仪器直接读取,通常不再进行计算。
  1.6.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1.7 说明
  1.7.1 本法的检出限:二氧化碳为0.001%;测定范围:二氧化碳为0.001%~0.5%。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应选择较大量程进行测定。
  1.7.2 本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取决于量程校准气的不确定度和仪器稳定性误差。
  1.7.3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对测定有干扰,在测定样品时,应将样品空气先通过变色硅胶管,除去水分。二氧化碳为4.3μm,甲烷为3.3μm,因此,甲烷不干扰本法的测定。
  1.7.4 应使用经指定的有关机构认定的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

氧气测定方法
氧气的激光氧气浓度气体分析仪法

  1.1 原理
  激光氧气浓度分析仪是运用DLAS技术的一种先进的吸收光谱技术的仪器,通过定量分析半导体激光能量被被测气体选择吸收产生的衰减来获得气体的浓度。
  1.2 仪器
  1.2.1 铝塑采气袋,0.5~1L。
  1.2.2 双联橡皮球。
  1.2.3 激光氧气浓度气体分析仪。
  1.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用双联橡皮球将现场空气样品打入采气袋中,放掉后,再打入现场空气,如此重复5~6 次;然后,将空气样品打满采气袋,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测定。
  1.4 分析步骤
  1.4.1 实验室测定:按仪器操作说明,将激光氧气浓度气体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将采气袋中的样品空气通过测定管,然后,读取氧气的浓度。
  1.4.2 现场测定:将激光氧气浓度气体分析仪带至采样点。按仪器操作说明,将激光氧气浓度气体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直接将空气样品通过测定管,读取氧气的浓度。
  1.5 计算
  空气中氧气浓度由仪器直接读取,通常不再进行计算。
  1.6 说明
  1.6.1与传统红外光谱技术使用谱宽为~100 nm的红外光源相比.DLAS技术使用谱宽小于0.0001 nm 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因此.它具有非常高的光谱分辨率,可以对某一特定气体吸收谱线进行分析获得被测气体浓度.
  1.6.2 本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取决于仪器稳定性误差。
  1.6.3激光氧气浓度分析仪使用的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扫描范围小于0.06 nm。它可以被直接安装在被测气体管道上现场测量氧气浓度,具有响应速度快、维护方便。
  1.6.4 应使用经指定的有关机构认定的激光氧气浓度分析仪。

  附录10:
砷化氢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

  砷化氢是具有强烈溶血作用的毒物,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神经、心、肝、肺等重要脏器也有毒性作用。

1 概述

  1.1 理化性质
  砷化氢,又名砷化三氢,为无色气体,带有大蒜样臭味,但无明显刺激性。分子式AsH(3下标)。分子量 77.95。相对密度 2.695(气体)。 熔点-116.3℃。沸点-55℃。密度 2.66g/cm(3上标)。蒸气压 1466.3 kPa (11,000mmHg20℃)。水中溶解度 20ml/100g (20℃);微溶于乙醇、 碱性溶液;溶于氯仿、苯。 水溶液呈中性。 在水中迅速水解生成砷酸和氢化物。 遇明火易燃烧。燃烧呈蓝色火焰并生成三氧化二砷。 加热至230℃,可分解为元素砷。 遇明火、氯气、硝酸会爆炸。痕量的砷化氢最好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吸收。
  1.2 毒性
  砷化氢属高毒类。是一种剧烈的溶血性毒物。动物急性吸入毒性见附录2,表1。 动物可出现明显溶血、无尿,继之死亡。
  人吸入急性中毒浓度见附录2,表2。一般浓度10-32mg/m(3上标),接触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症状。
  1.3 接触机会
  工业上用于有机合成、军用毒气、科研或某些特殊实验中。是生产过程中的副反应产物或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污染物。只要有砷和新生态氢同时存在,就能产生砷化氢。主要见于:
  a)多种金属,特别是锌、锡、锑、铝、铅、镍、钴等金属矿石中常含有硫化砷。含砷矿石在冶炼、加工、贮存过程中与工业硫酸或盐酸等酸类反应,或用水浇熄炽热金属矿渣,或金属矿渣遇湿,均可产生砷化氢。
  b)生产和使用乙炔、金属制品的酸洗,蓄电池充电,生产合成染料、电解法生产硅铁、氰化法提取金银等,也可产生砷化氢。
  c)由无机砷或有机砷水解生成。国内曾有因海鱼腐败使有机砷转化为砷化氢的报道,水中某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腐败亦可产生砷化氢,阴沟、下水道气体中也含有砷化氢。
  主要侵入途径为呼吸道吸入。
  1.4 中毒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为中毒主要靶器官,相继引起肾脏损害,同时可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多脏器系统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和急性肾功能损害。中毒程度与吸入砷化氢的浓度密切相关。
  a) 潜伏期 随吸入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一般为半小时至数小时,很少超过24小时,吸入极高浓度者可在数分钟内发病。潜伏期愈短,病情愈严重。
  b) 起病急,常先有头晕、头痛、乏力、四肢酸痛等,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隐痛,少数可有腹泻等症状,呼气中有蒜臭味。溶血可在数分钟内开始,也有在20h左右发生者,而多数为3h以内。开始时常有畏寒、发热、旋即出现黄疸,小便呈深黄色、暗红色,胃肠道症状逐渐加重,乏力明显,常伴有烦躁不安、睡眠障碍等,肾区叩痛、肝区胀痛也较多见。
  c) 严重中毒病例发病急剧,常以寒战,继之以高热起病,伴剧烈头痛、眩晕、倦怠、意识模糊、恶心、呕吐持续,不能进食,肾区胀痛明显,有时呈绞痛性质,向两侧下腹部放射。黄疸很快出现,巩膜深度黄染,皮肤呈古铜色或紫黑色。24h尿量少于400ml或完全无尿,尿呈深酱色或近黑色,尿蛋白强阳性,有各种管型,残破红细胞等;贫血重,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肾功能明显异常,血清肌酐、尿素氮明显增高或血清肌酐每日增加44.2umol/L(0.5mg/dl)及尿素氮每日增加3.57mmol/L(10mg/L)。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并伴有肝脏损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