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淄博市卫生局关于印发淄博市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的通知

  空气中氯气用大型气泡吸收管采集,在酸性溶液中,氯置换出溴化钾中的溴,溴破坏甲基橙分子结构使褪色;根据褪色程度,于515nm 波长处测量吸光度,定量测定。
  1.2 仪器
  1.2.1 大型气泡吸收管。
  1.2.2 空气采样器,流量0~1L/min。
  1.2.3 具塞比色管,10ml。
  1.2.4 分光光度计。
  1.3 试剂
  实验用水为无氯蒸馏水。
  1.3.1 吸收液:称取0.1000g 甲基橙,溶于约100ml 40~50℃水中,冷却后加入20ml 95%(V/V)乙醇,用水定量转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1ml 此溶液约相当于24*g氯。
  标定方法:
  量取5.0ml 此溶液于100ml 锥形瓶中,加入0.1g 溴化钾,20ml 水和5ml 硫酸溶液(2.57mol/L);用5ml 微量滴定管逐滴加入氯标准溶液;在滴定至接近终点时,每加1 滴必须振摇5min,待颜色完全褪去后才能再加,滴加至甲基橙红色褪去为止。根据标准溶液用量计算1ml 此溶液相当于氯的含量。
  然后,取相当于1.25mg 氯的此溶液(约50ml),于500ml 容量瓶中,加入1g 溴化钾,加水至刻度。1ml 此溶液相当于2.5*g 氯。再取400ml 此溶液与100ml 硫酸溶液(2.57mol/L)混合,为吸收液。
  1.3.2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3925g 溴酸钾(于105℃干燥2h),溶于水并定量转移入500ml 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此溶液1ml 相当于1.0mg 氯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水稀释成1ml 相当于10.0*g氯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1.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在采样点,将一只装有5.0ml 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500ml/min 流量采集10min 空气样品。
  采样后,封闭吸收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应在48h 内测定。
  1.5 分析步骤
  1.5.1 对照试验:将装有5.0m 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1.5.2 样品处理:用采过样的吸收液洗涤进气管内壁3次。将吸收液倒入具塞比色管中,用1.0ml吸收液洗涤吸收管,洗涤液倒入具塞比色管中,摇匀。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吸收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1.5.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取6 只具塞比色管,分别加入0.00、0.10、0.20、0.40、0.60、0.80ml 氯标准溶液,各加水至1.00ml,配成0.0、1.0、2.0、4.0、6.0、8.0*g 氯标准系列。各标准管加入5.0ml 吸收液,摇匀;放置20min,于515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以吸光度均值对相应的氯含量(*g)绘制标准曲线。
  1.5.4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空白对照溶液。样品吸光度值减去样品空白对照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氯含量(g)。
  1.6 计算
  1.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293    P
  Vo = V × ----- × ----- …… (1)
       273+t  101.3

  式中 :Vo - 标准采样体积,L;
  V - 采样体积,L;
  t - 采样点的气温,℃;
  P - 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1.6.2 按式(2)计算空气中氯的浓度:

       m
  C = ―――― …… (2)
      Vo

  式中:C - 空气中氯的浓度,mg/m(3标上);
  m - 测得样品溶液中氯的含量,*g;
  Vo - 标准采样体积,L。
  1.7 说明
  1.7.1 本法的检出限为0.2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2mg/m(3标上)(以采集5L空气样品)。测定范围为0.2~8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7%~2.8%。
  1.7.2 本法采样效率为98.5%~100%。采样时,若吸收液颜色迅速褪去,则应立即结束采样。
  1.7.3 标准系列和样品使用的吸收液应是同一次配制的。
  1.7.4 氯化氢和氯化物对测定无干扰。

2 氨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2.1 原理
  空气中氨用大型气泡吸收管采集,在碱性溶液中,氨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色;于420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度,进行测定。
  2.2 仪器
  2.2.1 大型气泡吸收管。
  2.2.2 空气采样器,流量0~3 L/min。
  2.2.3 具塞比色管,10ml。
  2.2.4 分光光度计。
  2.3 试剂
  实验用水为无氨蒸馏水。
  2.3.1 硫酸,ρ20=1.84g/ml。
  2.3.2 吸收液:将26.6ml 硫酸缓缓加入到1000ml 水中。
  2.3.3 纳氏试剂:溶解17g 氯化汞于300ml 水中;另溶解35g 碘化钾于100ml 水中;将前液慢慢加入后液中至生成红色沉淀为止。加入600ml 氢氧化钠溶液(200g/L)和剩余的氯化汞溶液,混匀。贮存于棕色瓶中,于暗处放置数日,取出上清液置于另一棕色瓶中,用胶塞塞紧,避光保存。
  2.3.4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3879g 硫酸铵(于80℃干燥 1h),溶于吸收液中,定量转移入100ml 容量瓶中,用吸收液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1.0mg/ml 氨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吸收液稀释成20.0 *g/ml氨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2.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执行。
  在采样点,串联两只各装有5.0ml 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5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吸收管进出气口,置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尽量在当天测定。
  2.5 分析步骤
  2.5.1 对照试验:将装有5.0ml 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2.5.2 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吸收液洗涤吸收管内壁3次。前后管分别取出1.0ml 样品溶液于具塞比色管中,加吸收液至10ml,摇匀,供测定。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吸收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2.5.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取7只具塞比色管,分别加入0.00、0.10、0.30、0.50、0.70、0.90、1.20ml 氨标准溶液,各加吸收液至10.0ml,配成0.0、2.0、6.0、10.0、14.0、18.0、24.0g 氨标准系列。向各标准管加入0.5ml 纳氏试剂,摇匀;放置5min,于420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以吸光度均值对氨含量(g)绘制标准曲线。
  2.5.4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系列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空白对照溶液。样品吸光度减去样品空白对照吸光度后,由标准曲线得氨含量(g)。
  2.6 计算
  2.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2.6.2 按式(3)计算空气中氨的浓度:

     5 (m1+㎡)
  C = ―――――― …… (3)
       Vo

  式中:C - 空气中氨的浓度,mg/m(3标上)
  m1,㎡ - 测得前后样品管中氨的含量,*g;
  Vo - 标准采样体积,L。
  2.6.3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159规定计算。
  2.7 说明
  2.7.1 本法的检出限为0.2*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13mg/m(3标上)(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为0.2~2.4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2.4%。
  2.7.2 本法前管的采样效率>80%。
  2.7.3 甲醛和硫化氢对测定有干扰。在吸收管前加醋酸铅棉花管可消除硫化氢的干扰。

3 光气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3.1 原理
  空气中光气用苯胺溶液采集,并反应生成1,3-二苯基脲,在酸性溶液中,用混合溶剂提取后,于257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度,进行定量。
  3.2 仪器
  3.2.1 多孔玻板吸收管。
  3.2.2 空气采样器,流量0~3L/min。
  3.2.3 分液漏斗,60ml。
  3.2.4 紫外分光光度计,石英比色杯。
  3.3 试剂
  实验用水为重蒸馏水。
  3.3.1 吸收液:称取0.25g 新蒸馏的苯胺,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置冰箱内保存。
  3.3.2 硫酸,ρ20=1.84g/ml。
  3.3.3 混合提取液:正己烷:二氯甲烷:异戊醇 = 5:5:1。
  3.3.4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215g 1,3-二苯基脲,溶于甲醇,定量转移入50ml 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此溶液相当于200*g/ml的光气,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吸收液稀释成1.0*g/ml 光气标准溶液。置冰箱内保存。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3.4 样品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在采样点,串联两只各装有10.0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以500m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吸收管的进出气口,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当天测定完毕。
  3.5 分析步骤
  3.5.1 对照试验:将装有10ml 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
  3.5.2 样品处理:用吸收管中的吸收液洗涤进气管内壁3 次;将两只吸收管中的吸收液吹入同一分液漏斗中,用5ml 吸收液洗涤两只吸收管2~3 次,洗涤液吹入分液漏斗中,供测定。
  3.5.3 标准曲线的绘制:在6 只分液漏斗中,分别加入0.0、1.5、3.0、6.0、12.0和24.0ml 光气标准溶液,加入吸收液至25.0ml,配成相当于0.0、1.5、3.0、6.0、12.0和24.0μg 光气标准系列。向各标准管徐徐加入0.5ml 硫酸,摇匀;放冷至室温,加入10ml 混合提取液,用力振摇1 min,放置分层后,弃去水层;通过脱脂棉,将混合提取液放入石英比色杯中。在257nm 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以吸光度均值对光气含量(μg)绘制标准曲线。
  3.5.4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溶液和空白对照溶液,样品的吸光度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光气的含量(μg)。
  3.6 计算
  3.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293   P
  Vo = V × ----- × ----- …… (1)
        273+t  101.3
  式中:Vo - 标准采样体积,L;
  V - 采样体积,L;
  t - 采样点的温度,℃;
  P - 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3.6.2 按式(2)计算空气中光气的浓度:

       m
  C = ―――――― …… (2)
       Vo

  式中:C - 空气中光气的浓度,mg/m(3标上);
  m - 测得样品溶液中光气的含量,μg;
  Vo - 标准采样体积,L。
  3.7 说明
  3.7.1 本法的检出限为0.05*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7mg/m(3标上)(以采集7.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为0.05~1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57%~2.4%。
  3.7.2 本法的平均采样效率>99.8%。
  3.7.3 提取前,酸度对测定结果影响大,加0.5ml 硫酸较合适。
  3.7.4 氯甲酸甲酯、氯甲酸乙酯和氯化氢对本法干扰,100g 以上苯酚和氯气和5g以上氯苯干扰本法。

  附件7:
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分级标准

1 诊断要点

  1.1 根据短期内吸入较大量刺激性气体后迅速发病;
  1.2 具有急性呼吸系统损伤的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征象异常表现,结合血气分析和其他检查结果;
  1.3 参考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三项均符合即可诊断。

2 诊断分级

  2.1 轻度中毒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a) 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羞明、流泪、咽痛、呛咳、胸闷等,也可有咳嗽加剧、咯粘液性痰,偶有痰中带血。体征有眼结膜、咽部充血及水肿;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有散在性干、湿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延伸、或边缘模糊。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b) 呈哮喘样表现。症状以哮喘为主,呼气尤为困难、伴有咳嗽、胸闷等。体征两肺弥漫性哮鸣音。胸部X线表现可无异常。
  2.2 中度中毒
  凡具下列情况之一者:
  a) 呛咳、咯痰、气急、胸闷等,可有痰中带血,两肺有干、湿性啰音、常伴有轻度发绀。胸部X线表现为两中、下肺野可见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
  b) 咳嗽、咯痰、胸闷和气急较严重。肺部两侧呼吸音减低,可无明显啰音。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肺门阴影增宽,境界不清,两肺散在小点状阴影和网状阴影,肺野透明度减低,常可见水平裂增厚,有时可见支气管袖口征和/或克氏B线。符合急性间质性肺水肿。
  c) 有吸入碳氢化合物或其他液态化学物的病史。出现剧烈呛咳、咳痰、痰中带血,也可有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粗及小片状阴影,以右下侧较多见,少数可伴发渗出性胸膜炎。符合急性吸入性肺炎。
  2.3 重度中毒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a) 剧烈咳嗽、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明显发绀,两肺密布湿性啰音。胸部X线表现两肺野有大小不一、边缘模糊的粟粒小片状或云絮状阴影,有时可融合成大片状阴影,或呈蝶状形分布。血气分析PaO2/FiO2≤40kPa(300mmHg)。符合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或中央性肺泡性肺水肿。
  b) 上列情况更为严重,呼吸频数(>28次/min)或/和呼吸窘迫。胸部X线显示两肺广泛多数呈融合的大片状阴影,血气分析PaO2/FiO(2标下)≤26.7kPa(200mmHg)。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c) 窒息。
  d) 并发严重气胸、纵膈气肿或严重心肌损害等。
  e) 猝死。

  附件8: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治疗方案

  1.现场处理
  立即脱离接触,保持安静及保暖,躁动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如安定、非那更;出现刺激反应者,严密观察至少l2h,并予以对症处理。观察期内应卧床休息,以免活动后病情加重,并予对症处理,如雾化液吸入或喷雾剂吸入、吸氧;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
  眼部受化学物污染,必须立即彻底冲洗,决不能不予冲洗即送医院,以免眼部发生不可逆的严重病变。皮肤污染化学灼伤也应在现场冲洗彻底后送医院。
  2. 合理氧疗
  可选择适当方法给氧,吸入氧浓度不应超过50%,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8kPa以上(60mmHg)。如发生严重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鼻面罩间歇或持续正压通气(CPAP)或气管切开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疗法,呼气末压力宜在0.5kPa(5cmH(2标下)O)。常规不主张高压氧治疗。
  3.应用糖皮质激素
  早期、足量、短程。
  4. 维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对症处理可给予雾化吸入疗法、支气管解痉剂及祛痰止咳剂,去泡沫剂,如二甲基硅油(消泡净);如有昏迷、痰液过多、支气管黏膜脱落患者应及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5.应用胆碱能阻滞剂及利尿剂
  对出现肺水肿患者,可用654-2或阿托品 静脉注射,20-30分钟可重复。利尿剂的应用应根据液体的入量进行,避免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6.防止继发性感染和霉菌感染。
  7.维持血压稳定,合理掌握输液,记录液体出入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良好的护理及营养支持等。
  8.防止并发症:除避免剧咳及屏气动作外,纵隔气肿可取坐位将气体引至颈部皮下慢慢吸收,气胸轻时可自行吸收,重者可抽气或插管作闭式引流。

  附件9:
医学随访方案

1 随访观察对象

  1.1 所有中、重度中毒患者。
  1.2 14岁以下儿童、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等轻度中毒患者。
  1.3 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中毒患者中毒后1年内生育和哺乳的子女。

2 随访观察时间

  2.1 中度中毒患者为3个月,即出院后2周、1月、3月。
  2.2 重度中毒患者为6个月,即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
  2.3 0-3岁中毒患者和中毒患者生育和哺乳的子女为5年,即
  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1年、3年、5年。
  2.4 3-6岁中毒患者为3年,即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1年、3年.
  2.5 6-14岁中毒患者为1年,即出院后2周、1月、3月、6月、1年。
  2.6 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中毒患者为至哺乳期结束,如少于3个月,则至少观察3个月,具体时间安排可参照上述制定。

3 随访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
  所有医学观察对象均应在每次随访时进行一般情况(包括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生活自理能力等)的调查,并进行必要的物理体格检查。
  3.2 胸部X线及肺功能检查
  可对医学观察对象进行胸部X线及肺功能检查。必要时可作CT随访。
  3.3 治愈标准:由急性中毒所引起的症状、体征、胸部X线及肺功能异常等基本恢复,患者健康状况达到中毒前水平。轻、中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重度中毒治愈后原则上应调离刺激性气体作业。如常有哮喘样发作,应调离刺激性气体作业。
  3.4 其他:如医学观察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格障碍,以及对观察对象家庭的影响等。

  附件10:
床旁胸部x线摄片技术要求和读片注意事项

1 技术要求

  1.1 位置:尽可能摄坐位或半卧位的前后位胸片。胸片包括全部胸廓(有困难时必须包括肋隔角)两侧胸锁关节对称,中心线对准第五胸椎并与暗盒垂直;靶-片距离在9Ocm以上。
  1.2 曝光:曝光时无呼吸动作(以用氟氯化钡高速增感屏为佳),肺、骨骼和软组织对比和层次良好,第1-4胸椎可见。
  1.3 暗室:两肩上方无组织区应呈深黑色,隔下呈透明本色。

2 读片注意事项

  2.1 肺内血液分布受重力影响,使立后前位时上肺野的肺纹理纤细,当卧位时上下肺野的肺纹理粗细相近。
  2.2 心影增大并趋向横位
  a. 隔肌位置升高,使心脏上移和旋转;
  b. 立后前位时心脏由横隔支托,卧位时改由脊柱、后纵膈及两侧肺脏支撑,心壁比较薄弱者更易改变其形态;
  c. 站立时大量血液滞留于腹部脏器和身体下垂部位的血管床内,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多,心影增大,立位与卧位的心脏正面积之最大相差可在25%左右;
  d. 卧床投照靶-片距离由18Ocm改变为90~12Ocm,心胸比率显著增大,心尖向左上方移位,心腰变浅或消失,甚至膨隆;
  e. 心脏位于胸腔前方,立后前位心脏贴近胶片,放大率较小,而卧前后位心脏离胶片距离增大,放大率较大,心影也增大。
  2.3 纵膈大血管增宽,上腔静脉阴影较明显。
  2.4 主动脉球位置上移,接近锁骨水平。
  2.5 卧位时少量胸水不能显示。双肩胛骨与肺野重叠,影响病变观察。为此,应仔细谨慎读片,避免造成错误结论。

  附录7:
氰及腈类化和物中毒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

  凡化学结构中含有氰基团(-CN-)的化合物均属氰化合物,将其无机化合物统称为氰类,主要包括氰化氢(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钙、氯化氰、溴化氰、铁氰化物、亚铁氰化物等,而将其有机化合物统称为腈类,主要包括乙腈、丙腈、丙烯腈、丙酮氰醇等。

1 概述

  1.1 理化性质
  简单氰化物多为白色晶体或粉末,有机氰化物多为液体,均溶于水和乙醇(附件2)。
  1.2 毒性
  简单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多为高毒或中等毒类化学物,复杂的氰类化合物硫氰酸类为低毒化合物(附件2)
  1.3 接触机会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粘膜吸收,职业性中毒主要因吸入氰化物蒸气或液体经皮肤粘膜吸收所致,生活性中毒多以经口摄入为主。
  1.4 中毒临床表现
  吸入中毒无明显潜伏期,经口中毒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中枢神经系统为中毒主要靶器官,同时可造成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
  a) 吸入高浓度氰化物或口服大量氰化物后立即昏迷、呼吸停止,可在数分钟内死亡(猝死)。
  b) 重症而非猝死病例 早期症状,吸入者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出气带有苦杏仁味;口服者有口腔、咽喉灼热感、流涎、呕吐,呕吐物有杏仁气味,并有头痛、头晕、胸闷、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心悸、脉率加快、皮肤及粘膜呈鲜红色,后有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意识朦胧,继而抽搐、昏迷、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紫绀、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停止,脉搏弱而不规则,心跳停止死亡。
  c) 轻症者可仅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等表现。
  d) 其它 氯化氰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导致急性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乙腈可导致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

2 监测与预警


  职业病防治机构应当对中毒信息报告中的氰化物中毒信息定期分析,如发现氰化物中毒信息报告有上升趋势,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橙色预警);氰化物中毒信息报告有明显上升趋势(如成倍增加),须立即发出预警信号(红色预警)。在短时间内(1-2小时)接到2例以上考虑为氰化物中毒的紧急信息报告,须立即发出预警信号(红色预警)。
  医疗机构在短时间内(1-2小时)接诊2 例以上疑似氰化物中毒病例后,须立即向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报告并发出预警信号(红色预警)。

3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3.1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现场调查人员进入氰化物中毒现场调查时,必须穿戴A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正压全面罩空气呼吸器。
  现场采样人员采集空气、氰化物泄漏液体样品时,必须穿戴A级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正压全面罩空气呼吸器。
  医疗救护人员在冷区(绿区)救护中毒患者时,不必针对毒物穿戴防护装备。
  3.2 现场调查的内容
  a ) 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 包括中毒现场环境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资料,在现场对氰化物进行检测并采集样品留实验室分析(现场空气或其他样品的毒物浓度即便已被稀释也应测定,并记录具体时间 ,留做评估用)。如果中毒现场已遭到破坏,有时也可事后模拟现场进行检测作为参考。
  b ) 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中毒患者、目击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调查内容包括了解中毒事件发生经过,中毒人员接触氰化物的时间 、地点、接触方式 (吸入、经口或皮肤),中毒人数、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救治经过,中毒事故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采集患者的血、尿、呕吐物留待检测。
  3.3 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a ) 所有中毒患者有某种共同接触史;
  b ) 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急骤起病,呼出气体或呕吐物带有苦杏仁味,面部皮肤潮红,静脉血鲜红色,呼吸困难及全身强直性痉挛。
  c ) 血、呕吐物和现场空气等样品在国家认定的实验室中检出氰化物或血、尿中硫氰酸盐显著超标。
  三项均符合可确认为氰化物中毒事件。
  3.4 中毒事件的鉴别诊断
  a ) 其他中毒事件 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有机溶剂中毒、有机磷中毒。
  b)癫痫、脑出血、糖尿病
  鉴别要点见附件3。
  3.5 提出现场控制措施的建议
  经过现场调查初步确认为氰化物中毒事件后,应向中毒事件指挥部建议 ,所有直接接触者(包括个体防护的调查处理人员)都应被列为观察对象进行4-6 小时医学观察。

4 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4.1 采集样品的选择
  由氰化物引起的食物中毒 中毒患者的呕吐物、胃内容物是首选样品。如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应采集中毒者血液、尿液及现场空气检测。
  4.2 样品的采集方法
  a)呕吐物、胃内容物、固体食品和半流质食品 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密闭盛放,采样量50~100g,加少量100g/L氢氧化钠将氰化物加以固定。
  b)液体样品(血液除外) 使用具塞玻璃瓶或聚乙烯瓶盛放,用100g/L氢氧化钠调节PH>12,采样量300~500ml。
  c)血液样品 抽取静脉血3-5ml肝素抗凝,加2滴100g/L氢氧化钠固定,密封样品送检。
  d)浓缩法采集空气1000~3000ml。见附件4。
  4.3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所有样品采集后最好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和运输,如无条件冷藏保存运输,样品应在采集后24小时内进行实验室检测。所有实验室检测完毕的样品,应在冷冻条件下保存一周。以准备实验室复核。
  4.4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普鲁士篮法是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具体方法见附件5。
  4.5 实验室检测方法
  a) 氰化物在实验室的检测通常用异烟酸-巴比妥酸法和吡啶-巴比妥酸分光度法,具体方法见附件6。
  b) 中毒者尿液的检测,尿中硫氰酸盐的吡啶-巴比妥分光光度法,具体方法见附件7。

5 中毒现场的医疗救援。

  5.1 现场检伤分类。
  (1)绿标 为轻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
  头晕、头痛、多汗、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腰痛、视力模糊、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表现。
  (2)黄标 为重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
  皮肤黏膜呈鲜红色;步态蹒跚,嗜睡或意识模糊,甚至昏睡和谵妄,癫痫样抽搐,精神症状明显;轻度紫绀、气急、哮喘、明显咳嗽咯痰;脉搏大于120次/分,微循环恢复试验大于1秒,大动脉搏动微弱;畏寒发热。
  (3)红标 为危重症患者,具有下列指标:
  皮肤黏膜呈鲜红色;昏迷,癫痫持续状态;三凹征明显,鼻翼扇动,呼吸大于30次/分,剧烈咳嗽并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哮喘持续状态;寒战高热,脉搏小于50次/分或大于150次/分,微循环恢复试验大于2秒。
  (4)黑标 为濒死或死亡患者,同时具备下列指标:
  皮肤黏膜呈暗红色;瞳孔散大;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
  5.2 现场医疗救援。
  患者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皮肤及眼部污染者迅速脱去污染的衣物,以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皮肤或眼睛。
  经口中毒者,立即进行催吐,并给予活性碳(成人用量为50-100g,儿童用量为1g/kg,配成15%混悬液)口服。
  1.轻症患者--绿标;
  a)尽早吸氧。
  b)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1-2支,25-50%硫代硫酸钠20-50ml缓慢静脉注射(2-3ml/min),或10%4-二甲氨基苯酚(4-DMAP)溶液2ml肌内注射。
  2.重症患者--黄标;
  a)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1-2支。
  b)3%亚硝酸钠10ml缓慢静脉注射,再以同一针头缓慢注入25%--50%硫代硫酸钠50ml(10ml/min)。
  3.危重症患者--红标;
  a)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1-2支。
  b) 3%亚硝酸钠10ml缓慢静脉注射,再以同一针头缓慢注入25-50%硫代硫酸钠50ml,必要时1小时后重复注射半量或全量
  c)全身痉挛或抽搐者,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0.2g。(儿童2mg/kg)或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安定)10-20mg,(儿童0.25-0.5mg/kg/次)。对于出现呼吸节律明显不规则、窒息患者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5.3 患者的转运
  a)红标患者首先在中毒现场急救点进行急救处理,症状初步控制后立即转运至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b)黄标患者在给予现场急救措施后,立即转运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c)绿标患者在给予现场急救处理后,首先应在中毒现场急救点留置,进行医学观察,在黄标和红标患者转运完毕后,再转运至化学中毒医疗救援基地或综合性医院治疗。

6 医院内的医疗救援

  6.1 核实中毒患者的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
  中毒患者到达医院后,首先由急诊科接收,负责医生与救护车负责转运的医生进行中毒患者交接。交接完毕后,负责医生应当立即通过向中毒患者或陪患人员询问病史以及体格检查,核实中毒患者的诊断,并进行病情的诊断分级。(诊断与分级标准见附件7)
  6.2 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急诊科对所接收的中毒患者核实诊断和进行诊断分级后,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送往不同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轻度中毒患者可在观察病房留观,中度中毒患者可送往普通病房住院治疗,重度中毒患者立即送至危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具体治疗方案见附件8)

7 卫生学评价


  中毒事件现场在收集并封存所有可疑物品后,应当再次对现场中有关物品如空气、水、食品等进行采样,并送相关实验室检测,职业中毒环境中氰化物检测结果低于最高容许浓度,非职业中毒环境中氰化物检测结果为阴性后方可开放启用现场。
  对中毒患者开展定期医疗随诊观察(医学随访方案见附件9)。

8 应急反应的终止


  事件应急反应终止的条件:中毒食品已经完全收缴和销毁,中毒现场环境中氰化物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以上。

  附件1:
正确使用氰及腈类化和物中毒事件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方案的说明

  1.氰和腈类化合物大多属高毒类,在体内解离出氰离子(-CN-),引起毒性作用。亚铁氰化物和铁氰化物属低毒类,而在加热或与酸作用后还能析出氢氰酸。氰酸酯、异氰酸酯、硫氰化物、异硫氰酸酯的毒性低,以局部刺激作用为主。但异氰酸酯类还可致过敏反应及哮喘。卤族氰化物毒性大,且伴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凡能在空气中或人体组织内释出氰离子的氰化物都具有氢氰酸的共同毒性作用。
  2.如有突然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和/或全身强直性痉挛,呼出气呕吐物带杏仁味,皮肤黏膜呈鲜红色,应高度怀疑此类中毒事件。
  3.职业性接触氰化物经呼吸道或皮肤黏膜吸收是造成此类中毒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误服、投毒等经口摄入被氰化物污染的食品、饮料或过量进食苦杏仁、枇杷仁、桃仁、白果、木薯造成食源性中毒,也可因吸入失火烟雾中的氰化物造成中毒。
  4.氰化物的购销和使用受到公安部门的严格管制,在处理非职业性氰化物中毒事件时应该注意及时与公安部门沟通。
  5.氰化物中毒事件的最终确认必须有国家认定的实验室毒物鉴定结果支持。对于出现死亡病例,或中毒人数在50人以上的此类中毒事件,必须有两家同时具有国家认定资格的实验室相同结果的检测报告才可确认。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不能作为确认依据。
  6.呕吐物和血液、尿液等生物样品应同时对多个中毒患者进行采集,食品样品应在不同部位或搅拌均匀后采集。
  7.现场救治工作中,经口中毒且意识清醒患者应当立即催吐,出现意识障碍的中毒患者应避免催吐,采取特效解毒剂、镇静止痉及生命支持等疗法。
  8.红标患者有随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应当在注射特效解毒剂、全身强直性痉挛得到初步控制并有呼吸支持保证的情况下进行转运,所有进行转运的救护车辆必须有随车医生和护士并配有气管插管、镇静止痉及呼吸兴奋剂等抢救用品。

  附件2:氰化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
  表1  氰化物的理化特性

毒物名称

分子式

物理特性

化学性质

氰化氢

(氢氰酸)

HCN

氰化氢为无色气体,氢氰酸为无色液体,均伴有轻微的苦杏仁味

水溶液称氢氰酸,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乙醚。水溶液呈弱

酸性。

氰化钠

NaCN

白色晶体,易于潮解略带苦杏仁味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燃烧产生有毒氧氰化物;加热分解放出氰化氢和一氧化碳

氰化钾

KCN

白色易潮解的晶体,略带苦杏仁味

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在空气中潮解时放出氰化氢;遇酸性物质分解放出氰化氢。

氰化钙

Ca(CN)2

白色晶体或粉末,工业品为灰黑无定形薄片或粉末,有明显苦杏仁味

易溶于水,并解离出氰化氢 ,

亦溶于乙醇。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钾)混合能引起爆炸。遇酸能游离出剧毒氰化氢气体。

氯化氰

CNCL

无色气体或液体,易蒸发,具强烈刺激性臭味

溶于水、乙醇、乙醚和所有有机溶剂;遇水缓慢水解出氢氰酸和盐酸。

溴化氰

CNBr

无色针状或立方状结晶,易蒸发,具有刺激性臭味,并带苦味

难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碘化氰

ICN

白色针状结晶

微溶于水,溶于醇和醚

乙腈(甲基腈)

CH3CN

无色有芳香味的液体。

易蒸发

可溶于水,易与乙醇、乙醚、丙酮、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等混溶;水溶液不稳定,可水解为醋酸和氨、乙腈受热可释出氰化氢

丙腈(乙基腈)

C2H5CN

无色液体,有一定蒸发

可溶于水,可与乙醇混溶,稍于乙醚.受热时可分解出氰化氢烟雾

丙烯腈

(乙烯基腈)

CH2CHCN

无色透明易蒸发液体,具有特殊气味,易燃烧

稍溶于水,溶于各种有机溶剂

丙酮氰醇

(2-甲基乳腈)

(CH32C(OH)CN

无色液体,不易蒸发

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在碱性溶液中或受热时易分解为丙酮和氰化氢


  表2 氰化物的毒性

毒物名称

途径

人或动物

毒性指标

毒性分级

氰化氢

吸入10min

经口

MLC 200 mg/m3 

MLD 0.7-3.5mg/kg

高毒类

氰化钠

经口

LD 1-2 mg/kg

高毒类

氰化钾

经口

LD 2 mg/kg

高毒类

氯化氰

 

吸入30min

 

MLC120 mg/ m3

高毒类

溴化氰

吸入10min

MLC 400 mg/ m3

高毒类

乙腈

经口

小鼠

LD50200 -453 mg/kg

中等毒类

丙腈

经口

大鼠

LD5050-100mg/kg

中等毒类

丙烯腈

经口

小鼠

LD5078-93 mg/kg

高毒类



  附件3:
急性氰化氢中毒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项目

病史特点

呼出气

气味

皮肤黏

膜颜色

静脉血

颜色

实验室检查特点

氰化氢中毒

氰化氢接触史,起病迅速,极度呼吸困难伴全身强直抽搐

苦杏仁味

鲜红色

鲜红色不易凝

1.    PaO2无变化, Pv O2↑↑,动静脉血氧差↓↓;

2.    CN-P↑,SCN-P↑,SCN-U↑

3.    血乳酸迅速↑,血PH↓

4.    血糖升高

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接触史,起病急剧,易发生“闪电性”死亡,常伴化学性呼吸道炎

臭蛋味

蓝灰色

蓝紫色

1.   PaO2变化不大,Pv O2↑,动静脉血氧差↓

2.   血中硫化血红蛋白阳性(>5%)

3.   血中硫化物↑,尿中硫酸盐↑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接触史,乏力明显,昏迷较深,起病相对较缓

无特殊

樱桃色

樱桃色不易凝

1.    PaO2 ↓↓

2.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10%)

 

有机溶剂中毒

有机溶剂接触史,起病相对较缓,有兴奋转抑制的发病过程

特殊气味

无特殊

无特殊

1.   呼出气及血中可检出有机溶剂原形

2.   尿中可检出该有机溶剂代谢物

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接触史,常伴大汗、瞳孔缩小、肺内湿啰音

蒜臭

略苍白或发绀

暗红色

1.    PaO2

2.    全血或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

 

有机氟中毒

有机氟接触史,抽搐伴严重心肌损害、心律失常

无特殊

无特殊

暗红色

1.   血氟↑,尿氟↑

2.   血中柠檬酸↑

癫痫

无毒物接触史,有发作史,起病于20岁前,抽搐数分钟可自止

无特殊

无特殊

暗红色

脑电图有特殊表现

脑出血

无毒物接触史,年龄多在50岁以上,突然昏迷偏瘫, 打鼾

无特殊

红润

暗红色

1.   脑脊液呈血性,压力升高

2.   脑CT检查可见高密度出血影

糖尿病昏迷

无毒物接触史,有糖尿病史,平日血糖极高,发作时伴脱水表现

无特殊

干燥无弹性

暗红色,粘度大

1.   血糖极高(>33.3mmol /L)

2.   尿糖++++

3.   血Hb↑,血渗透压↑



  附件4:
环境空气中氰化物采样方法

  1.仪器与试剂 小型气泡吸收管;气体采样器:流量范围0~1.5L/min;吸收液:40g/L氢氧化钠溶液。
  2.采样 在采样点,串联2个装有2.0ml吸收液的小型气泡吸收管,以0.2L/min的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采样后,密闭吸收管进出气口,置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尽量在当天测定。

  附件5:
氰化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1 方法


  普鲁士篮法定性检测氰化物

2 适用范围


  呕吐物、胃内容物、食物(固体、半固体、液体)、血液、空气样品吸收液。

3 原理


  氰化物在酸性条件下生成氰化氢气体,能使硫酸亚铁氢氧化钠试纸生成亚铁氰化钠,用磷酸酸化,与高铁离子(由亚铁离子部分氧化而得)作用,形成蓝色的亚铁氰化高铁,即普鲁士篮。

4 方法重要参数

  4.1 灵敏度20μg。
  4.2 干扰硫化氢、二氧化硫等对测定有干扰。
  4.3 全程测定时间10~20min。

5 器材与试剂

  5.1 器材酒精灯1个(或电热杯一个),500ml烧杯1个,钥匙若干,玻棒若干,滤纸,橡皮筋若干,滴管5只。
  5.2 试剂酒石酸,200g/L硫酸亚铁溶液,临用时配;100g/L氢氧化钠溶液;6mol/L盐酸溶液;5+95硫酸溶液;2+8三氯乙酸;硫酸亚铁-氢氧化钠试纸:在滤纸中央加1滴硫酸亚铁溶液,再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即可。

6 操作步骤

  6.1 样品前处理采样时加氢氧化钠固定的样品(呕吐物、胃内容物、固体食品、半流质食品、液体样品和空气吸收液),在检验前用硫酸溶液中和;血液样品加5ml水溶解后,在检验前用硫酸溶液中和。
  6.2 氰化物测定取样品5~10g(或5ml液体检材)于100ml锥型瓶中,加约20ml水调成糊状,加一钥匙酒石酸使呈酸性,迅速将硫酸亚铁-氢氧化钠试纸罩在瓶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微火加热5min,停止加热,稍冷,在滤纸中央加2滴6mol/L盐酸溶液,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7 结果判定


  阳性:试纸显蓝色,则有氰化物成在。
  阴性:试纸不显色。

8 说明


  检样中氰化物含量较低时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最后检验吸收液;当有硫化氢等干扰物质时,可于锥型瓶口加乙酸铅棉花,在管口上再放硫酸亚铁-氢氧化钠试纸条。

  附件6:
氰化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呕吐物、胃内容物、食物、液体样品和血液样品。


  原理:参照GB5750-85“生活饮用水检测标准”、《水质分析大全》及GBZ/T 160.29-2004“氰化氢和氰化物的异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
  样品中的氰化物或水样经蒸馏后,氰化物被吸收在碱溶液中,在弱酸性条件下,用氯胺T使氰化物转化为氯化氰,再与异烟酸-巴比妥酸试剂作用,生成蓝色染料,于600nm波长处比色定量。

2 方法重要参数

  2.1 线性范围:0.1~2.5μg。
  2.2 精密度:向纯水加入氰化物标准,重复测定15次,测得平均值为1.99μg,标准偏差为±0.04μg,相对标准偏差为2.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