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

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流通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导型产业。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流通业结构调整和流通现代化,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涉及的流通业,主要指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及居民服务业。
  一、我国流通业的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
  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到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58.6亿元增长到45842亿元,增长28倍,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实际增长率9%以上。2003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到87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5%。2002年末,我国共有各种不同经济类型商业网点1700万多个,全国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从业人员4969万人,吸纳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排第三位。但总体上看,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仍然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国际水平尚有差距。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3.5%,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比2001年低0.4个百分点,比197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1988年低3个百分点。从就业看,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只有28.6%,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的就业比重为6.7%,低于世界多数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流通现代化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以流通设施、流通体制、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过程或目标。近年来,我国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水平显著提高:一是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较快。随着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流通领域各项改革逐步深化,部分流通企业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零售业和餐饮业限额以上连锁企业1232家,共有连锁门店34551个,年销售额达到2469亿元,占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万元)的6.04%,比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32952万元)的7.49%,比2000年提高2.7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销售额为2704.2亿元,比2002年增长29.9%。30家连锁企业的店铺总数为10321个,比2002年增长35.1%。二是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近年来,上海、广东等地以信息化带动传统商业的改造,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流通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管理水平提高了,流通费用降下来了,面貌大为改观。出现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流通企业。但发展不平衡、经营不规范等问题仍较突出。反映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流通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并呈继续拉大的态势,零售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资金、管理、人才等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与供应商的关系亟待改进。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