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2.高分辨率气候系统资料数据集
  发展水平分辨率为50公里、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的我国地面气候观测数据集;研制高时间分辨率的我国高空气候资料数据集;收集整理全球海洋观测资料,形成支撑海洋气候监测的实时和历史数据集;收集整理我国陆地基本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
  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据库
  制定日、候、旬、月、季、年尺度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标准,建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数据库;探索建立小时级强降水事件标准及数据库;建立我国历史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个例和灾情数据库。
  4.卫星资料气候应用
  大力加强卫星资料在气候业务中的应用,以建立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高时空分辨率卫星遥感气候数据集为重点,突破长时间序列卫星资料定标关键技术,加强卫星资料在海洋和陆面模式中的应用研究。综合风云气象卫星、美国NOAA卫星以及日本GMS卫星构成的超过20年的长时间序列卫星资料,建立一套规范化、长时间和较高精度的卫星资料基础数据集,数据集主要包括海表温度、射出长波辐射、植被指数、积雪覆盖和总云量等5个气候变量。加强卫星遥感资料在海洋和陆面模式中的同化应用。
  (三)气候业务平台
  开发建设气候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CIPAS)平台,具备支撑国家级和省级气候监测诊断、气候预测业务能力;并兼顾气候评价、气候应用业务的需求,实现CIPAS的软件设计通用化、数据共享集约标准化、系统结构网络化、交互工具人性化。2011年完成该平台(1.0版本)的开发和国家级应用,2012-2013年实现在全国业务推广,2014-2015年逐步完善,提高气候业务系统的规范化与自动化程度。
  五、业务布局与业务流程
  现代气候业务由国家级、区域(流域)级、省级和市县级气象部门共同承担。国家级面向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在整个现代气候业务布局中起着引领作用;区域(流域)级负责协调本区域(流域)内的常规气候业务及培训工作,在整个现代气候业务布局中起着纽带作用;省级在国家级和区域(流域)级的指导下开展省级气候业务服务工作,在布局中起着骨干作用;市县级主要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开展基础资料收集上报和气候服务工作,在布局中起着基础支撑作用。现代气候业务布局和分工见附表。
  (一)现代气候业务布局
  1.国家级
  承担WMO的区域气候中心(RCC)-北京气候中心(BCC)、长期预报全球制作中心(GPC)、东亚季风活动中心(EAMAC)和亚洲极端事件监测中心(CEEMA)的职责和任务;负责全球和全国各类气候观测数据收集处理与再加工,气候系统模式开发,中国和东亚气候及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价产品制作和发布,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承担国家决策气候服务和气候业务标准规范的编写,承担气候风险管理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支撑;建立气候业务中试平台和气候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开展业务模式、技术方法的中试,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承担气候业务会商、技术总结的组织等工作。
  2.区域(流域)级
  协助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发区域气候模式,承担国家级预测指导产品的释用和评估反馈;牵头协调开展本区域(流域)物理统计预测方法的研发;协调建立针对本区域气候特点和服务对象的气候评估方法,开展气候服务;牵头拟定本区域(流域)的气候业务规范和标准;负责开展本区域(流域)各类会商和培训。
  3.省级
  负责对国家级指导产品释用订正和评估反馈,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气候预测方法;加强对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气候服务;发展气候影响评估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候应用服务;组织开展本省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调查,建立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区划业务;加强气候风险社会管理,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组织协调本省各类技术、会商总结并指导下级部门工作。
  4.市县级
  负责结合本地区实际,综合应用上级部门的气候业务指导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气候服务。同时负责本地区气候信息的收集和上级指导产品的评估反馈。
  (二)现代气候业务流程
  根据现代气候业务布局和分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气候业务服务流程、气候服务与用户协调反馈机制和各级业务单位有机结合的业务技术流程。
  1.气候业务服务流程
  以应用研究为支撑,基于气候系统资料和气候系统模式,通过CIPAS平台制作监测诊断、预测预警、影响评价、应用服务等产品。通过气候服务平台向政府和各行业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将意见反馈至气候信息系统,以进一步改进产品。同时,履行气候风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2.气候会商与指导业务流程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