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发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制定城市规划、电力、交通、可再生能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指南、导则和规范,开发城市规划、工程建设气象参数计算分析和风电场、太阳能电站、核电站选址等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支撑系统,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论证机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水平。依法对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估。
  5.构建气候服务框架
  借鉴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的建设理念,构建中国气候服务框架(CFCS),以支持面向用户的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风险管理为实施目标,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内容构成(见下图)。

  中国气候服务框架(CFCS)示意图(略)

  基本气候业务:以基础综合数据库为信息支撑,包含整个系统所需的气象基础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地理信息等;以气候系统模式为技术支撑;以气候监测、诊断归因、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为业务内容,提供气候服务所需的基本气候信息。
  应用气候业务:基于基本气候信息,开展气候异常评价、气候影响评价、气候与气候资源区划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初步实现气候风险管理;开展灾害风险区划、灾害影响评估、灾害风险识别与预估和以保险、再保险为主要手段的灾害风险转移,初步形成灾害风险管理。
  用户衔接计划:深化与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重点影响行业用户的业务合作和互动,构建信息交流与共享、用户培训与反馈、联合会商与预警、订制服务与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合作伙伴关系,确保气候信息更加科学、全面纳入用户的规划、政策和规范,支撑各层面用户更好地应对气候变率和变化风险并适应气候变化。
  国家级是气候服务的关键业务和技术支撑力量,组织研发气候服务的应用技术,拟定业务和服务规范,提供面向决策和行业应用的基础性气候信息服务业务产品。区域和省级是气候服务实施的主要力量,承担开展面向地方政府决策和不同行业应用的具体气候信息服务,参与气候服务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检验,以及应用效果反馈。
  四、技术支撑
  (一)气候模式
  1.发展全球气候系统模式
  建立T106分辨率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开展月到季节尺度气候预测的回报试验和检验,2011年实现该模式在延伸期、月到季节时间尺度气候预测的业务应用。
  发展T106中等分辨率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2,重点解决模式性能稳定问题,改进模式对ENSO和降水的预测模拟能力;开展季节到年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回报试验。2012年实现该模式在月、季节和年时间尺度气候预测的业务化应用。
  研发T266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3,重点解决模式分辨率提高导致模式运行稳定性降低、模式物理过程不协调及各分量模式水平分辨率不相同所导致的不守恒等问题,发展模式集合预测技术。2014年BCC_CSM3模式正式定版,2015年实现业务化应用。
  2.研发区域气候模式
  在BCC_RegCM1基础上,改进模式的模拟效果,研究多重嵌套技术,重点解决区域模式与全球模式的嵌套协调性,发展适用于东亚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预估的第二代区域气候模式(BCC_RegCM2),提高模式对中小尺度系统过程的模拟能力和对极端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BCC_RegCM2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为10-15公里,2012年实现该模式与BCC_CSM2 T106版本的嵌套,进行东亚区域空间分辨率达到县一级的延伸期及月到季的动力降尺度准业务预测,2015年完成与BCC_CSM3的嵌套及准业务试验。
  3.建立海洋、陆面资料同化系统
  基于三维变分方法和集合Kalman滤波方法,建立以海洋、陆面模式资料同化系统为基础的模式气候预测初始化系统,为BCC_CSM2气候模式系统提供实时的海洋与陆面初始场,同时基于历史回算同化数据集开展海洋、陆面异常状况监测与评价。
  4.研制气候影响评价模式
  面向单一或组合的行业应用,研制专项或综合的定量行业评价模型,并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气候模式的历史回算和预测结果作为输入资料,开发应用于农业、水资源、能源、电力等敏感行业用户的精细化气候影响评价模式,建立验证模式评价效果的评定指标、方法和相关行业影响数据集,支撑定量化的气候影响评价业务和服务。
  (二)气候资料
  1.气候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和均一性检验
  完善国家、省、台站三级气候资料质量控制业务,发展新的气候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尤其是非常规及各类新型气象仪器的资料质量控制方法;开展资料序列均一性分析,建立气候资料序列均一性检验订正方法和气候资料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对我国历史气候资料质量进行评估和均一化检验。对120个探空站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和辐射订正,形成质量可靠的我国高空气候序列资料。对98个辐射站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和质量评估,提高辐射资料的可用性。建立全国统一、经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数据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