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气发〔2009〕4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已经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是对《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观测系统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请各省(区、市)气象局依据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实施计划,并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二○○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2015年)

中国气象局
2009年12月

  目录

  一、发展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国家气候观测网
  1.地面气候观测
  2.高空气候观测
  3.大气成分观测
  4.海洋基本气候变量观测
  5.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观测
  (二)国家天气观测网
  1.地面气象观测
  2.海洋气象观测
  3.高空气象观测
  4.天气雷达观测
  5.气象卫星观测
  6.移动气象观测
  (三)区域气象观测网
  (四)专业气象观测网
  1.农业气象观测
  2.交通气象观测
  3.人工影响天气观测
  4.风能观测
  5.太阳能观测
  6.电力气象观测
  7.环境气象观测
  8.城市气象观测
  9.空间天气观测
  (五)技术装备保障
  1.建立健全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2.运行监控
  3.维护维修
  4.装备供应
  5.计量检定
  6.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管理
  (六)观测数据质量与观测产品
  1.主要内容
  2.实施进度
  (七)技术研发及平台建设
  1.技术研发
  2.国家气候观象台
  3.基础平台建设和设备考核试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
  (二)完善体制机制
  (三)提高队伍素质
  (四)统筹各类资金投入
  (五)加强交流与合作
  附 录
  附表1:气候观测要求(GCOS指标)
  (a)基本气候变量
  (b)地面和高空基本气候变量观测精度要求
  附表2:天气观测要求(WMO指标)
  (a)地面气象观测
  (b)高空气象观测
  (c)辐射观测
  附图1:优化后国家基准气候站分布图(草案)
  附图2: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布局图(草案)
  附图3:全国雷电观测网布局图(草案)
  附图4:新一代天气雷达布局图(216部)
  附图5:调整后的农业气象观测站分布图
  附图6:风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
  附图7:太阳能资源观测网布局图(草案)
  附图8:空间天气观测布局图(草案)

  本规划依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09〕175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气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统筹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对气象工作的投入,按照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出了2010-2015年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目标,明确了科学调整站网布局、提升观测自动化水平、增强观测能力、确保稳定运行、发挥观测系统效益等方面的发展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

一、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形成地基、空基、天基观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保障有力、基本满足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科学完善国家气候观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区域气象观测网和专业气象观测网,为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奠定基础。
  各分目标如下:
  气候观测 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能力显著提升,气候系统敏感区和关键区基本气候变量的连续观测基本实现。地面和高空气候观测准确度明显提高,观测精度达到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标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观测能力明显提升。
  天气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得以实现,相应的观测规范和业务流程健全。观测数据稀疏区和海上气象观测能力大幅增强,大气垂直观测能力显著提升,地基和天基遥感观测能力明显提高,重点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连续监测基本实现。
  区域气象观测 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明显优化,观测方法规范,数据格式和技术标准统一,观测质量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地方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需求。
  专业气象观测 专业气象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和业务流程健全,气象观测针对性显著提高,与相关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针对相关行业专业气象保障需求的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形成。
  观测数据质量和产品 国家、省、台站三级数据质量控制业务基本建立,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多种观测数据融合处理能力得到加强,数据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技术装备保障 技术装备保障体制健全,适应观测系统运行要求的保障业务体系基本建立,气象观测仪器和方法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科研开发 资源配置实现优化,适应观测业务发展的研发体系和试验基础平台基本建立,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观测设备实现国产化。

二、主要任务


  综合利用各种观测手段,统筹规划和建设国家气候观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区域气象观测网和专业气象观测网,提升自动化水平。大力加强技术装备保障和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观测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水平和主要观测设备国产化水平。着力推动各类观测系统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相协调,促进各种观测资源共享,建立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数据统一收集、处理和共享平台,强化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数据融合,全面提高综合观测水平,发挥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效益。
  (一)国家气候观测网
  参照GCOS和其它相关气候观测技术要求,充分利用部门内外资源,细化和落实《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有机集成各种观测手段,统一规划和设计大气、海洋、陆地基本气候变量(见附表1(a))观测布局,推进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和部门数据共享,建设国家气候观测网,提升气候和气候变化观测能力。
  1.地面气候观测
  (1)主要内容
  优化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布局。制定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标准。综合评估现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遴选气候代表性好、资料序列较长、均一性较好、气象探测环境优良且具备长期保护条件的台站,建设国家基准气候站。形成由150个左右国家基准气候站组成,能够准确反映我国基本气候状态和气候变化事实的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草案见附图1),实现温度、降水、辐射等主要气候要素高精度自动观测。在国家基准气候站没有覆盖的气候区,建设国家级无人自动气候站。
  提高基本气候要素观测水平。以气温、降水为基本观测要素,在国家基准气候站配备双套多传感器自动气候站,开展长期、连续、稳定、高精度的自动观测,观测准确度达到GCOS标准(见附表1(b))。完善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规范,调整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业务流程。完成地面气候观测业务培训。
  增强辐射观测能力。对现有辐射观测站进行设备升级换型,在没有辐射观测的国家基准气候站补充建设辐射观测系统,形成覆盖所有气候区的辐射观测网,提高辐射观测精度。参照世界气象组织(WMO)地面基准辐射观测网(BSRN)观测要求,在气候系统关键区和敏感区遴选16个左右条件较好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开展基准辐射观测。
  (2)实施进度
  2010年:制定国家基准气候站选址标准。完成国家基准气候站评估和遴选,确定国家基准气候站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制定国家基准气候站人工观测业务调整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
  2011-2012年:建设双套多传感器高精度自动气候站,制定和建立相应的业务流程、观测规范。编制气候观测培训教材教案,开展相关业务技术培训。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