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文件的通知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完善了国家级和省级决策气象服务中心“小实体、大网络”的运作方式。建立了全国历史气象灾情数据库(1984-2007年),完成了全国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冰冻灾害风险区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估。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服务平台、社会媒体气象信息联动预警平台和气象服务热线电话平台投入业务运行。山西、广东等省气象部门在推进地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上有新突破。中国天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最高日访问量达到1278万人次,10个省级天气网站上线运行。中国气象频道在30个省(区、市)的207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15个省(区、市)实现本地节目插播。建成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1.5万余个、预警喇叭近8万个、气象电子显示屏4.3万余块,兴农网已覆盖31个省(区、市)的1300多个县。江苏省气象部门加强整体规划,推进五大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浙江舟山、山东石岛、广东茂名等海洋气象广播电台建设进展顺利。安徽农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并在全国示范推广。首次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调查评估,开展了公路交通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浙江、安徽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建设试点取得良好进展。
  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制定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改革了全国预报业务流程,解决了预报产品对外发布的一致性问题。预测预报业务和技术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尺度天气分析等强对流业务得到加强,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SWAN)在全国31个省级气象台应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发和应用取得新进展,初步建立了全国稠密资料快速同化试验系统。GRAPES全球预报系统实现准业务运行,T639模式产品在全国应用,启动了第二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研发工作。初步建立了国家和省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和灾害影响评估业务,规范了气候的监测、预测、灾害评估等会商。改进了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了月质量通报制度。全国全年省级气象台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和暴雨预报的Ts评分分别为86.3%和21.6%,比2008年提高1.5%和1%,2009年台风路径预报24、48小时误差分别为119公里和205公里,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各省的晴雨预报和温度预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距平预测平均评分分别为68分和82.1分,高于2008年水平。编制了《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2010-2015年)》,风云三号卫星应用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内外资料共享。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扎实有效。制定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指导意见》、《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0 - 2015年)》和《2011 - 202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国气象观测工作会议。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补方案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完成了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调整,编制了公路交通、海洋等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南。实现了风云二号E星在轨测试和存储备份,并接替C星业务运行,启动了风云三号02星研制工作。27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立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新建1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365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7部L波段探空系统、312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400座测风塔、64个强风观测站、80个云地闪观测站和16个冻土带地温观测站。启动6个空间天气观测站建设。建立了输电线积冰、降雪加密观测业务,开展了云、天气现象和冰雪自动化观测试验评估。规范了边界层风廓线雷达选型。2009年,全国各类观测系统业务运行稳定,气象卫星运行成功率达99.45%,新一代天气雷达可用性为96.66%,地面测报质量平均错情率0.041‰,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评分为98.5分。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气象观测技能竞赛。
  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得到加强。气象宽带网络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全国各类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超过99.4%。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资料传输及时率比2008年分别提高3%和4%,自动站资料总错报率低于0.24%。加强对全国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的质量控制,组织开展了广东及周边省气象信息共享试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引进了神威4000A高性能计算机。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制定了《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编制了天气、气候、应用气象和综合气象观测等四项研究计划,召开了部门、行业专家座谈会。对“一院八所”运行机制和省级科研所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继续推动气象科研院所运行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完成了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和2006-2009年度中央修缮购置专项项目结题验收,新建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完善了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的管理流程,年内行业专项批复项目43项,总经费达1.3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经费达2087万元。全年共取得152项科技成果。“奥运气象保障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4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积极推动了奥运气象科技等成果的应用。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实施《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座谈会,组织了特聘专家、首席预报员等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估工作,重视正研级专家的合理使用和作用发挥,又有76名专家获得正研级专业技术职称,气象部门又有一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开展了大规模干部轮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训工作,分5期完成了司局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举办了3期省级以上预报员轮训班和2期县局长轮训班,编写了6本现代气象业务培训教材。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中国气象局组织了4次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7名司局级干部进行了跨省交流。完成了省(区、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司局级后备干部集中推荐考察工作。开展了巡视工作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专项检查。
  改革开放和合作交流不断深入。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调整了中国气象局机关内设机构和职能。在北京、浙江、安徽省(市)气象局试点基础上,全面启动省级气象局内设机构调整工作。召开了局校合作座谈会,深化了与农业部的合作,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及河南、湖北、广东、重庆等省(市)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度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了公路交通气象业务发展研讨会,与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开展电网防灾减灾工作,与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签订了项目开发合作协议。回良玉副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展示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和气候变化工作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与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组团参加了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1次届会、IPCC第31次全会、地球观测组织(GEO)第6次全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北京气候中心成为WMO第一批两个区域气候中心之一。举行了中越、中俄、中韩、中朝、中蒙、中英双边工作组会议,商定84项合作事项。加强内地与港澳专家在预报业务、气候变化、气象卫星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了“2009年海峡两岸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研讨会”和“2009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