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的粮食问题


                  目录

       前言
       一、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二、未来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
       三、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四、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推进科教兴农,转变粮食增长方式
       六、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深化体制改革,创造粮食生产、流通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九九六年十月·北京

前言



  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中国有12亿多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政府经过科学论证,现就这些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

一、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饥饿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一大难题。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每公顷粮食产量只有103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年均递增3.1%。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均380公斤左右(含豆类、薯类),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41公斤、水产品21公斤、禽蛋14公斤、水果35公斤、蔬菜198公斤,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八十年代世界增产的谷物中,中国占31%的份额。中国发展粮食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年均递增1.2%。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食物多样化发展较快。猪牛羊肉、水产品、禽蛋、牛奶和水果产量分别达到4254万吨、2517万吨、1676万吨、562万吨和4211万吨,比1984年分别增长1.8倍、3.1倍、2.9倍、1.6倍和3.3倍。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