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劳动力流向变化、区域增长拐点与中部发展新机遇

劳动力流向变化、区域增长拐点与中部发展新机遇


熊艳喜;杨云彦


【摘要】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入手,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状况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解析劳动力流动现状的成因和经济学决定因素,阐释了在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即消费逐渐替代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内驱力的过程中,地区增长模式的拐点正在出现,内需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给中部地区经济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力流动;中部地区;区域增长拐点
【全文】
  

  劳动力流动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劳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探讨的重点。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如Braun的研究表明地区间经济收敛的速度与劳动力流动的程度是成比例的[[1]]。姚枝仲和周素芳通过两地区要素分配比例的比较,得出中国国内劳动力的流动消除了地区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2]]。贺秋硕也得出了类似的观点[[3]]。而敖荣军等的研究认为,中国省际间劳动力流动非但没有起到加快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缩小的作用,反而推动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4]](P241)。另外还有些学者认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关系的转变是以劳动力的转移为先导的,并论证劳动力的聚集一方面增强了这些地区的市场规模,并且还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劳动力流动引导着区域间经济关系和地区发展的转变[[5]]。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差距呈现倒U形走势,是一个由分异到趋同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倒U形曲线中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到开始放缓这一点称为区域增长拐点,这个拐点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政策含义[6](p130)。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增长拐点正在形成。2010年以来,国内再次出现“民工荒”的现象。透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层层迷雾,审视我国当前劳动力流动的现实状况,不难管窥到生产要素市场配置的新变化,观察出产业区域调整的新格局,我国中部地区作为内需市场的中心地带,其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期已初见端倪。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分析


  

  劳动力流动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缩小地区和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完全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缩影。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劳动力流动按流动规模和流向区域上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