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谁令监管的尺子朝短夕长

谁令监管的尺子朝短夕长


付雁南


【关键词】监管;尺子
【全文】
  

  同一把监管的尺子,相隔一个月的时间,两次丈量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丈量的对象,是在保健品市场上受到热捧的螺旋藻产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中,市面上销售的10多种螺旋藻产品,被检测出重金属铅、砷、汞含量“不合格”。其中一些产品,甚至来自知名的上市企业,并且在国内占据着骄人的市场份额。


  

  尽管直到一个月后的3月28日,这一下发给各地食药监局的“内部通知”才经由媒体的报道为人知晓,但市场仍然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一家被通报的公司迅速停盘,并在复盘后股价大跌;更多消费者在微博上抱怨,自己出于孝心给父母买的保健品变成“毒品”,“真坑人”。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次调查以《保健食品国家标准》为标尺,自然足够令人信服。


  

  可剧情却很快发生了逆转。仅仅两天时间后,国家食药监局公布了一组“最新抽检结果”。在这一次的“丈量”中,原先“黑名单”上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仅剩下一家,而剩余12种原本超标的产品,这一回全部安全过关。


  

  产品还是那些产品,只是丈量它们的“尺子”变了。根据媒体的报道,新一轮的抽检中,铅含量的合格标准由每千克低于0.5毫克上升为原来的4倍,因此,在两次相隔一个月的检查中,原本超标近200%的产品,才能摇身一变,被宣告为“合格”。


  

  行政调查结果如此朝令夕改——多亏了“国家标准”这把朝短夕长的尺子。


  

  作为食品药品的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更改并非总如此惹人非议。4年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曾经直接推动了国家乳品安全新标准的出台;2010年,卫生部还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负责有关标准的清理和修订。


  

  可在这场关于螺旋藻产品的监管中,标准的改变却没有足够的调查、证据,也缺乏相应的程序,因此并不那么令人信服。食药监局的负责人解释说,做成药片的螺旋藻产品,因为原料浓缩,重金属含量的标准本来就应适当提高。可媒体记者却从《保健食品国家标准》中明明白白地看到,除了“固体饮料”和“胶囊”,其他剂型“一律以0.5作为评判标准”。


  

  你能看到其中荒谬的场景:原本应当像钢尺一样坚硬、准确的国家标准,在这里却多了些弹性的空间,需要降低标准的时候,可以用力压扁,想要提升标准,只要轻轻拉伸。甚至可以想见,如果你的产品出现问题,也不用忙着改变配方、提升质量,或者担心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你只要想想办法,调整一下这把尺子。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