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申经济社会

重申经济社会


许章润


【关键词】经济社会
【全文】
  

  社会管理创新观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世界范围内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积极回应,也是顺应中国社会现实发展情况的必然举措,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这一进程的推进,既涉及到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包含着公共组织的催生;既是对国际社会公共管理经验的合理汲取,也是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自主创造。自社会管理创新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之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对之进行了大量精深而有启发的探讨,但相对来说,将之作为一个法律问题进行研究,还不是非常深入与普遍。为此,本刊以“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支持与路径选择”为题,约请了法学界对这一问题较有研究的几位学者,以笔谈形式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虽然文章的内容不一、涉及的角度各异,但有几点仍是本组论文的共识,这就是:第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法治观念为指导,各项创新措施应当接受法治原则的检验;第二,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改变社会缺位的非正常社会结构,形成国家、市场、社会三方合作的治理格局;第三,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权利、自由、尊严的尊重,特别是带有根本性的产权制度必须落到实处;第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强调对政府权力的约束与控制,培养公民意识,推崇社会自治。由于篇幅所限,相关探讨还不全面,权当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法律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更多关注。


  

  “中国社会”承载着多重社会结构和多元社会要素。简言之,就当下中国语境而言,在实然、应然和可欲等三个维度上,它至少包括并递次呈现为经济社会、伦理社会、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政治社会与正派社会等诸项“现实与愿景”。[1]笔者在此仅就其“经济社会”一项略陈管见。


  

  铺展现代国家体制,汲汲追求并最为看重的是所谓“国家实力”。表现为增强征税能力以拓展财富,进而落实为强化国防以足以抵御外侮,乃至拓殖海外。凡此两项,牵连互动,无论是从现实主义政治立场来看,还是从历史主义视角审视,均为“立国”之大端,而必自“经济社会”起步。就经济社会最早成型的西欧近代国族的历史来看,特别是就英国的个案而言,市场经济的发育、内政的一体化、政治秩序的建构和国家间政治之同时登场,四位一体,缘由在此。


  

  所谓“经济社会”,意味着社会的本意在于创造财富、分配财富并享受财富,财富意志就是权力意志,也就是全民的心智,蔚为人世生活的基本杠杆。就此而言,它与古典国家形态下的伦理社会划清了界限,也与教义立国的宗教文明秩序迥然异趣。在此命意和历史维度上,吾国古语所谓“天下熙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道出的实为有关于此的一般世态,也是此种世态之下的一般情态。而自1978年以还,晚近30年倡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谓循沿经济社会的路子自觉迈步,接续的则是清末“变法图强”运动中之“追求富强”的“现代化”脉络,也就是“第一共和”政体下的经济政策。的确,砌筑国民生产和消费的一般经济政治学条件,从而使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而塑造其政治共同体品格,蔚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禀赋。市场经济之逐渐生成并蔚为国民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性机制,也是一种较具优胜性的经济秩序,缘由在此,不得不然。它不仅意味着结束自然经济、小自耕农一盘散沙的状态,而且,在肯认政治与市场、国家和社会基本分梳这一原则之下,却又形成了凡此因素的积极联动机制,真正是“既分工,又合作”,造成的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为生存而进行的经济斗争”之同心同德,国家遂成一巨型公司也。所谓市场就是战场,可谓不言而喻。其利其弊,均在于此。此种情形,经由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洗礼,以强力政治为背景,西人在国家间政治方面简直是游刃有余,让后发国家捉襟见肘,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终究有苦说不出。当年西洋列强武装殖民之际情形如此,今日情形虽多改善,然而就主导权审视,大西洋两岸联手互动,整个世界依然未曾出此格局。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