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次高增长时期都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为标志发生转折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难免再次陷入传统的循环。另外,这一轮短缺发生的背景不同,表现方式也有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总量远大于以往,对国际市场的供求格局和价格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矛盾也比以往更为突出。例如,2003年中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铁、水泥、氧化铝分别占到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40%和25%,尤其是有些资源产品增量部分所占的比例更大,其价格也随之上扬,进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能源高、环境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注:以能源强度(单位GDP 能耗)进行国别间对比,由于存在货币换算的问题,带来结论有较大偏差。如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为日本的9.7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中国能源强度被明显高估。若按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中国的能源强度仅比日本高20%,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8%,显然又出现了明显的低估。故在此以单位产品能耗作为对比的标准。),目前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见表8)。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透支。仅以大气污染情况为例,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 的3%~7%.


  

  注:数据摘引自《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1)》与能源研究所研究报告;火电为6000KW以上;钢铁行业为75个大中型企业平均可比能耗;水泥为大中型回转窑。


  

  由于重化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还可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因此,从中长期来看,能源、资源、环境将明显制约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从来不象现在那样突出,今后还有可能进一步将加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二)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


  

  近年来,中国多数行业保持了增加值率平稳上升的态势,但总体上,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7个百分点。尤其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其增加值率仅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35%.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