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与日本等国重化工业时期的产业结构相比,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重化工业得到加快发展的同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新技术条件下的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性质。


  

  (三)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发展


  

  工业内部结构升级,一般遵循加工深度不断深化的有序过程,按照由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初加工业、高加工工业的升级过程,同时也表现为由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的演进。在中国工业内部基本可观察到这样的升级过程。


  

  在重工业当中,加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其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995~2003年,采掘业在重工业中所占比例下降了4.58个百分点,加工业提高了4.84个百分点,而原材料工业则略有下降。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之比,1995年为1∶2.1∶2.10,2003年这一比值达到1∶2.77∶3.09.产业呈现向提高加工深度的方向升级的特征。


  

  产品的附加价值也有所增加,1995年工业的平均增加值率为28.1%,2000年、2002年分别为29.6%、29.8%,2003年略有下降,为29.5%.制造业每亿元产值所占用的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2000年为1.75亿元,2003年下降到1.22亿元。


  

  基本结论:一是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制造业占GDP 的比例为36.8%,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分别为19.3%、20.3%的水平。从未来走向看,随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的进一步升级,中国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的上升。


  

  二是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较为显著,当前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特征。造成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内生因素,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二、国际制造业转移以及外资经济在中国制造业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就制造业领域而言,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此轮产业转移伴随着新的产业分工方式的出现——产业链纵向的高度分工化,即加工、组装、制造等相对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环节由发达国家转移出去,形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与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空间分离的格局;二是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低成本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加工、组装、制造等环节,从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参与新一轮全球分工的机会。中国的制造业,凭借着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低成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智力资源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成为承接此轮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国家之一,逐渐形成了加工、组装环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入了国际产业分工的大循环之中。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