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日本近代刑法与刑法思想史研究

  

  第三,严罚主义。通过严刑酷罚,实现镇压民主运动,维持现有秩序的目的,维护天皇统治,是非常明显地显现于治安刑法中刑罚思想。最直接的例证就是颁布于1928年的《治安维持法中改正紧急敕令》第1条第1款中对以变革国体为目的组织社团者、承担社团的干部或者其他领导者的任务者,可以处以死刑的规定。


  

  (三)对进步思想的压制


  

  在全面强化治安统治的同时,日本当局也没有放松对进步刑法思想与刑法学者的压制。例如当时的民主学者风早八十二教授所着的《治安维持法》一书,在1930年被禁止发行,其本人也于1933年被以违反《治安维持法》的名义逮捕。在经过了2年的牢狱生活之后,又于1935年被东京刑事法院判处惩役2年,缓期执行3年。[55]针对日本当局的封锁、压制,进步的刑法学者也进行了激烈的抗争,从而导致了日本刑法史上着名的“泷川事件”,即对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泷川幸辰(1891-1962)的罢免事件。


  

  如上所述,泷川幸辰教授是日本旧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后期更是倾向于共产主义思想。1932年,泷川教授在中央大学进行的演讲中,明确指出,“犯罪的根源在于国家的组织是恶的,所以,国家对之加以处罚是矛盾的,犯罪是对国家的制裁”。[56]对此,文部省认为,他趋近于无政府主义,并且藐视裁判。然而,仅仅凭此,还不足以对之进行处罚。但是,泷川教授在此前的《刑法读本》中对通奸罪、内乱罪以及尊亲属杀人罪进行非难,认为这些犯罪不过是扰乱安宁秩序、良风美俗的行为,并在结论中言道,“从盗窃、抢劫等无组织的犯罪到有组织的共产主义运动,许多犯罪都是由社会中不断增加的无产者实施的。在反面,因为犯罪而受到损害的,通常都是有产者。如此,通过刑法所防卫的社会,与通过刑罚所教育的人,就非常明显了。……以刑去刑在根本上是不行的,其是以没有构筑没有犯罪的社会为前提,才是可能的。所以我认为,将犯人从刑罚中解放,就是从犯罪中将人类解放。”[57]


  

  当时的日本文部省认为,泷川教授的上述言论就是在主张共产主义,所以命令京都大学的校长解除泷川教授的职务。但是京都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会认为,以学术研究的结果为理由解除教授的职务是不当的,表示反对,时任京都大学校长也赞同上述教授会的意见。对此极度愤怒的文部省,不顾京都大学的反对,强行决定解除泷川教授的教职。对此,京都大学法学院的全员提出辞职,京都大学的7000名学生也以停课进行了斗争。最终,包括泷川幸臣教授在内的8名教授、5名助教授、8名专任讲师被解除教职。泷川事件表明,当时的言论镇压的对象已经从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扩展到自由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58]


  

  在泷川幸辰教授等与治安当局的思想压制进行斗争的同时,也有许多刑法学者在客观形势的影响下对自己的刑法理论进行了修正,实现了理论转向。例如在学派之争之中,同被视为旧派理论代表之一的小野清一郎教授(1891-1986),在1936年批判坚持罪刑法定主义的泷川幸辰教授,认为他不过是从单纯的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而已,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坚持罪刑法定主义的压力,并且认为自己所坚持的罪刑法定主义是立足于普遍主义的立场的。小野教授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是道义实现的主体,法律则是道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以实现道义为目标的国家本身就是道义的”这一命题。所以,如果国家是道义的,就必须遵守作为客观的道义精神的体现的法律。对于小野清一郎教授所阐释的上述普遍主义,日本学者批判道,将压制一切批判体制的言论、行动,走向法西斯化的国家视为道义实现的主体,将治安维持法视为客观的道义的具体体现,通过这样的普遍主义挽救的法治主义与罪刑法定主义,到底是什么?根本就毫无原本的意义,还不如说是实现了意义的完全逆转。[59]


  

  此后,在1941年出版的《日本刑法学序说》与1942年出版的《日本法理的自觉展开》中,小野清一郎教授大肆宣扬以日本精神为基础的国家主义刑法思想。他认为,所谓的日本法理,就是日本的国家道义,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日本,更是道义中的道义。在1945年出版的《全订刑法讲义》中,他再度指出,日本刑法以国家的道义为根本,与任何事情相比,刑法都必须注重宣扬国家道义,并且承认了类推制度。[60]在日本于1945年无条件投降之后,小野清一郎因为在战争期间鼓吹普遍主义、国家道义与皇道主义,一度被解除公职、教职。


  

  但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小野清一郎教授因其所提倡的日本法理因其国家主义、权威主义的侧面受到普遍批判,但是他作为日本旧派刑法理论的代表人之一,对于日本刑法理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尤其是他并没有直接将德国的刑法理论移植到日本,而是根据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法理,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刑法理论体系。或许也正因如此,直至如今,小野清一郎教授仍然在日本刑法学界得到推崇。


  

  结语


  

  如上,本文沿着明治初期具有复古色彩的刑法思想、法国折衷刑法思想及其在日本旧刑法中的体现、新派刑法理论的传入及其在新刑法中的体现、旧派刑法理论的传入及新旧刑法学派的论争、治安刑法以及治安体制的线索,详细论述了日本近代刑法刑法思想史。基于以上论述,似乎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简单结论:第一,日本70余年的近代刑法史表明,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刑法必然随着国家制度、价值观、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发生变化。但是,刑法又有着本身的独立性与本身的规则,在随着外界情况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不能放弃罪刑法定、人权保护等原则,否则就无法承担起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双重历史使命。


  

  第二,日本1920年代之后治安刑法的膨胀与对进步思想的压制表明,在社会秩序快速变化、多种价值观冲突、治安秩序有所恶化之际,国家主义、权威主义必然会有所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民运动不自由、市民社会不成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必然会被侵蚀,刑法中所谓的自由、人权、民主等价值,也将会受到压制。所以,学术多样化、学术自由与学者发挥正面作用,是以市民充分享有权利、学术独立自由为前提的,否则学术与学者就大有可能沦为政治与权力的附庸,成为美化治安强化、警察国家的工具。


  

  历史不可能重演,但是类似的历史事件可能重现。日本近代刑法刑法思想史告诫我们,维持社会秩序不能以过分侵害公民权利为代价,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权利的全面制约与监督,否则所谓的“国家”,不但不会成为权利的守护神,反而会成为恣意的“利维坦”,吞噬掉我们的自由、财产,甚至生命。所以,《旧唐书?魏征传》中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警句,无论何时,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
周振杰,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注释】 参见手塚丰:《明治初期刑法史研究》,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会1956年刊行,第3页以下。
参见川口由彦:《日本近代法制史》,新世社2005年版,第54页。
参见川口由彦:《日本近代法制史》,新世社2005年版,第52页。
参见川口由彦:《日本近代法制史》,新世社2005年版,第55页以下;手塚丰:《明治初期刑法史研究》,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会1956年刊行,第81页以下。
参见山中敬一:《刑法总论》,成文堂2008年第2版,第33页。
川口由彦:《日本近代法制史》,新世社2005年版,第71页。
参见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13页以下。
所谓四民,指当时社会成员的四种身份,即:官吏、百姓、职人、商人。
参见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14页。
参见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16页。
转引自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17页。
关于明治初期拷问制度的适用情况,参见手塚丰:《明治初期刑法史研究》,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会1956年刊行,第109页以下。
转引自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13页以下。
详细参见手塚丰:《明治初期刑法史研究》,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会1956年刊行,第132页以下。
参见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20页。
参见泽登俊雄:《法国刑法的继受时代》,载《法律时报》第50卷第4期,第84页以下。
川口由彦:《日本近代法制史》,新世社2005年版,第153页。
参见泽登俊雄:《宫城浩藏的刑法理论(1)》,载《法律时报》第50卷第5期,第62页以下;泽登俊雄:《宫城浩藏的刑法理论(2)》,载《法律时报》第50卷第7期,第90页以下。
平野义太郎:《刑法发达史考察》,《历史科学》第4卷第4期-第5期,转引自内田博文:《日本刑法学的发展与课题》,日本评论社2008年版,第22页。
参见川口由彦:《日本近代法制史》,新世社2005年版,第175页。
内藤谦:《刑法理论的历史的概览》,载吉川经夫、内藤谦、中山研一等编:《刑法理论史综合研究》,日本评论社1994年版,第688页。
关于冈田朝太郎的刑法理论,参见小林好信:《冈田朝太郎的刑法理论》,载《法律时报》第51卷第8期,第89以下。
关于木村龟二的刑法理论,参见西原春夫:《木村龟二的刑法理论》,载《法律时报》第53卷第11期,第77以下;中山研一:《刑法的基本思想》,成文堂2003年版,第27-50页。
关于宮本英脩的刑法理论,参见铃木茂嗣:《宮本英脩的刑法理论》,载《法律时报》第51卷第3期,第136以下。
内藤谦:《刑法理论的历史的概览》,载吉川经夫、内藤谦、中山研一等编:《刑法理论史综合研究》,日本评论社1994年版,第694页。关于牧野英一的刑法理论,参见中山研一:《刑法的基本思想》,成文堂2003年版,第1-23页;中山研一:《牧野英一的刑法理论》,载《法律时报》第51卷第4期,第81页以下。
牧野英一:《刑事学的新思潮与新刑法》,转引自中山研一:《刑法的基本思想》,成文堂2003年版,第16页。
内藤谦:《刑法理论的历史概览》,载吉川经夫、内藤谦、中山研一等编:《刑法理论史综合研究》,日本评论社1994年版,第696页。
参见川口由彦:《日本近代法制史》,新世社2005年版,第322页。
参见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58页。
关于泷川幸辰的刑法理论,参见内藤謙:《刑法理论的历史展开》,有斐閣2007年版,第478-第523页;中山研一:《刑法的基本思想》,成文堂2003年版,第52-78页;内藤謙:《泷川幸辰的刑法理论(1)-(5)》,分别载于《法律时报》第52卷第7期-第11期。
内藤謙:《泷川幸辰的刑法理论(4)》,载《法律时报》第52卷第10期,第72页。
内藤謙:《泷川幸辰的刑法理论刑法理论(4)》,载《法律时报》第52卷第10期,第 76页。
内藤謙:《泷川幸辰的刑法理论刑法理论(5)》,载《法律时报》第52卷第11期,第77页。
参见内藤谦:《刑法理的的历史概览》,载吉川经夫、内藤谦、中山研一等编:《刑法理论史综合研究》,日本评论社1994年版,第700页。
关于小野清一郎的刑法理论,参见宮泽浩一:《小野清一郎的刑法理论》,载《法律时报》第52卷第3期,第98页以下;中山研一:《刑法的基本思想》,成文堂2003年版,第52页-第78页。
关于新旧刑法思想的对立的总结,参见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53页以下;内藤谦:《刑法理论的历史的概览》,载吉川经夫、内藤谦、中山研一等编:《刑法理论史综合研究》,日本评论社1994年版,第686页以下;大塚仁:《新旧两派刑法理论与止扬的动向》,载《法律时报》第28卷第3期,第39页-第45页。
大塚仁:《新旧两派刑法理论与止扬的动向》,载《法律时报》第28卷第3期,第41页。
小林好信、佐伯千仞:《刑法学史》,载福岛正夫、川岛武宜等编:《日本近代法发达史》(第十一卷),劲草书房1967年版,第283页。
关于《治安维持法》的制定及学者的批判的总结,参见松尾洋:《治安維持法60年与历史教训》,载《文化评论》1985年第5期,第129-第135页;小栗胜也:《治安维持法反对论的诸相》,载《法学研究》第68卷第1期,第509-第537页;崔钟吉:《内务官僚与治安维持法的成立》,载《年报日本史论》2002年卷,第45页-第82页。
参见奥平康弘:《治安维持法小史》,筑摩书房1977年版,第252页。
参见奥平康弘:《治安维持法小史》,筑摩书房1977年版,第252页。
参见松尾洋:《治安维持法:镇压与抵抗的历史》,新日本出版社1971年版,第200页。
参见奥平康弘:《治安维持法小史》,筑摩书房1977年版,第253页。
参见奥平康弘:《治安维持法小史》,筑摩书房1977年版,第263页以下。
参见松尾洋:《治安维持法与特高警察》,教育社1979年版,第129页以下。
详细参见奥平康弘:《治安维持法小史》,筑摩书房1977年版,第82页以下。
参见松尾洋:《治安维持法与特高警察》,教育社1979年版,第131页以下。
参见奥平康弘:《治安维持法小史》,筑摩书房1977年版,第76页。
参见风早八十二:《治安维持法50年》,合同出版1976年版,第145页。
参见奥平康弘:《治安维持法小史》,筑摩书房1977年版,第222页以下。
参见风早八十二:《治安维持法50年》,合同出版1976年版,第143页。
参见松尾洋:《治安维持法:镇压与抵抗的历史》,新日本出版社1971年版,第126页。
内藤谦:《刑法理论的历史概览》,载吉川经夫、内藤谦、中山研一等编:《刑法理论史综合研究》,日本评论社1994年版,第696页。
风早八十二:《牧野刑法学总批判(试论)》(21),载《法律时报》1980年第52卷第5期,第81页。
参见风早八十二:《治安维持法50年》,合同出版1976年版,前言。
转引自松尾洋:《治安维持法:镇压与抵抗的历史》,新日本出版社1971年版,第192页。
转引自松尾洋:《治安维持法:镇压与抵抗的历史》,新日本出版社1971年版,第192页。
参见松尾洋:《治安维持法:镇压与抵抗的历史》,新日本出版社1971年版,第191页以下;参见内田博文:《日本刑法学的发展与课题》,日本评论社2008年版,第137页-第138页。
参见横山晃一郎:《刑事法解释论批判-罪刑法定主义与刑法解释》,转引自内田博文:《日本刑法学的发展与课题》,日本评论社2008年版,第140页。
参见山中敬一:《刑法总论》,成文堂2008年版第2版,第37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