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理论在中国侵权法上的确立

  

  第二,适当斟酌义务。由于赔偿权利人可以任意选择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的债务,因此德国法上对连带债务的债权人有“法律上的老爷”的比喻,[67]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273条关于连带债务的债权人选择权的规定,被林诚二教授戏称为“喜怒哀乐条款”。权利不得滥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即使连带责任的设计是未来最大限度的保障无辜受害人的受偿不能风险,也不例外。德国法上,对于债权人的选择自由,考虑到连带债务人的利益,负有适当斟酌义务。如果债权人明知连带债务人中某一人财力最为单薄,如对其请求全部之给付可能或者必然造成其最大伤害,仍然为之,则构成权利滥用。[68]此制度充分考虑到了货币的资本一面和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性,融会贯通民法总则权利不得滥用之原则,值得借鉴。


  

  第三,一次性请求限制规则。尽管赔偿权利人可以任意选择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的债务,并且可以对连带债务人同时或者先后请求,但为了降低社会成本,应该确保责任人其赔偿能力范围内在一次性满足权利人的赔偿请求后,即排除其被求偿的责任。如果求偿范围超过其最终责任份额,则赋予其分摊请求权。分摊请求权的行使也受到一次性请求限制规则的约束。这样可以避免赔偿权利人与责任人之间和责任人之间的多次求偿,使连带责任人长期出于可能支付赔偿金的阴影之中而限制其自由。对于某一责任人,只能进行一次求偿,除非是因为第一次求偿时该责任人财产没有不足以清偿权利人要求的数额,而在法定期间内又获得了新财产的情形。


【作者简介】
王竹,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D. 9,2,11,1. D,9,2,11,4.See Bénédict Winiger, Helmut Koziol, Bernhard A. Koch, Reinhard Zimmermann ed., Essential Cases on Natural Causation,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7, p265-266.
See Richard A. Epstein, Torts, Aspen Publishers, 1999, p222.
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页。
参见桑德罗·斯奇巴尼选编:《民法大全选译:债 契约之债》,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11页。
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6页。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See Bénédict Winiger, Helmut Koziol, Bernhard A. Koch, Reinhard Zimmermann ed., Essential Cases on Natural Causation, SpringerWienNewYork, 2007, p282-285.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See European Group on Tort Law,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Text and Commentary, Springer, 2005, p140, 143.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See George A. Bermann, Etienne Picard ed., Introduction to French Law, K 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8, p238, 259.
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齐晓琨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234页。
See Basil S. Markesinis and Hannes Unberath, The German Law of Torts: A Comparative Treatise (4ed), Hart Publishing, 2002, p900.
VersR 1960, 540. See Bénédict Winiger, Helmut Koziol, Bernhard A. Koch, Reinhard Zimmermann ed., Essential Cases on Natural Causation, SpringerWienNewYork, 2007, p268.
参见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注释1。
参见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圆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权行为法》,赵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39-341页。
参见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修订二版),陈荣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参见王泽鉴:《“司法院”例变字第一号之检讨》,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王伯琦:《民法债编总论》,我国台湾地区台北编译馆1997年版,第79页。转引自王泽鉴:《“司法院”例变字第一号之检讨》,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二册),2006年台北自版,第27-28页。
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9页。
杨立新:《共同侵权行为及其责任的侵权责任法立法抉择》,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See European Group on Tort Law,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Text and Commentary, Springer, 2005, p140-141.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
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杨立新:《侵权法论》(第三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600页。
参见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修正第三版),2006年自版,第300页。
See Peter Cane, Responsibility in Law and Morality, Hart Publishing, 2002, p179.
参见王竹:《论法定型不真正连带责任及其在严格责任领域的扩展适用》,载《人大法律评论》(2009年卷)。
对此问题,笔者另有专文《再论共同危险行为——以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为视角》(待刊稿)详细探讨,在此不赘述。
邱聪智教授,《新订民法债编通则》(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参见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See Dan B. Dobbs, The Law of Torts, West Group, 2001, p415.
Id, p416.
Id, p417.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BGHZ 66, 70 (1976).See Bénédict Winiger, Helmut Koziol, Bernhard A. Koch, Reinhard Zimmermann ed., Essential Cases on Natural Causation, Springer Wien New York, 2007, p269-271.
See F. Dessemontet and T. Ansay. ed. Introduction to Swiss Law (3rd), K 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4, p160.
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二册),2006年自版,第38页。
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二册),2006年自版,第32-33页。
See ALI, Restatement of the Law, Third, Torts: Apportionment of Liability, 2000. § D18 Liability of Multiple Tortfeasors for Indivisible Harm. Comment c. Rationale.
See Spier (ed.), Unification of Tort Law: Causa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p147.
See Entman, The Nonparty Tortfeasor,23 Mem. St.U.L. Rev.105, 106 (1992).
719 P.2d 387 (Haw.1986).
515 So.2d 198 (Fla.1987).
Tex. Code Ann. § 33.013 (1997).
Mont. Code Ann. § 27-1-703 (1999).
Iowa Code § 668.4 (1999).
Or. Rev. Stat. § 18.485 (1997) .
N.J. Stat. Ann. § 2A:15-5.3 (Supp. 1999).
See ALI, Restatement of the Law, Third, Torts: Apportionment of Liability, 2000. § 17 Joint and Several or Several Liability for Independent Tortfeasors. Comment a. Alternative versions of joint and several or several liability.
Fla. Stat. Ann. § 768.81 (West 1997).
See Robert MacCoun , Is there a "deep-pocket" bias in the tort system? : the concern over biases against deep-pocket defendants, Santa Monica, Calif. : RAND(1993).
S.D. Codified Laws § 15-8-15.1(Supp. 2000) .
499 U.S.1 (1991).
Minn. Stat. Ann. § 604.01 (West 2000 & Supp. 2006).
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4页。
参见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参见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06页。
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修正第三版),2006年自版,第603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