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犯罪动机理论问题之再思考

  

  七、结语


  

  笔者针对我国学界对犯罪动机的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提出了以上看法,目的在于使我们在犯罪预防方面的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预防犯罪,重要的不是去消除人的所谓的不良的(恶的)需要(人的需要永远不可能被消除),而是去避免形成人的具有主观恶性的、具有意识性的犯罪动机,以避免犯罪预防的虚无主义。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和其他法律的、行政的措施,去培养和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基于道德品质、法律修养、心理素质而存在的调节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尽可能采取合理合法的手段与方式去达到需要的满足。在限于主客观条件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调节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成为预防犯罪动机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一个重心。这也是探讨犯罪动机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陈和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注释】

参见于萍主编:《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高锋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黄泽珊、白伟:《试论需要及需要在犯罪心理中的作用》,载《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王敏:《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参见栗克元:《犯罪动机新探》,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
《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磊然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388页。
【前苏联】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8页。
【前苏联】彼德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112页。
参见栗克元:《犯罪动机新探》,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
【前苏联】彼德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114页。
【美】亚博拉罕·H·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载【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陈炳权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77页。
主要的研究成果参见邱国梁:《犯罪动机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前苏联】彼德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前苏联】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6页。
参见冯亚东、张丽:《期待可能性与犯罪动机》,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王敏:《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前苏联】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1页。
参见牛忠志:《论犯罪动机为犯罪动机的构成要件地位而呐喊》,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
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美】乔治·P.弗莱彻:《刑法的基本概念》,蔡爱惠等译,王世洲主译与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参见吴宁:《浅析无意识犯罪动机》,载《森林公安》2001年第6期;邱国梁:《再论犯罪动机的几个问题》,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前苏联】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2页。
【前苏联】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5页。
【前苏联】彼德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25—128页。
所谓犯罪动机功能独立是指动机的自动化。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但某一行为反复实施后,渐渐地原有的动机失去了对该行为的支配作用,而行为方式取而代之成为该行为的支配力量。
参见马文驹、李伯黍主编:《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前苏联】彼德罗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朱智贤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前苏联】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0页。
参见宋晓明等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参见王敏:《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参见熊云武编著:《犯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刘邦惠主编:《犯罪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7页。
参见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07页。
【前苏联】B·H·库德里亚夫采夫:《违法行为的原因》,韦政强译,任允正校,群众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前苏联】斯·塔拉鲁欣:《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公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9页。
参见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王敏:《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栗克元:《犯罪动机新探》,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2期。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