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

  

  我国这种立法模式,在1982年《商标法》中不存在逻辑问题,因为该法严格贯彻未注册不保护的原则。根据该原则,只有注册商标权人享有权利,未注册商标的使用人完全不能获得任何保护。我国采取这种严格的未注册不保护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商标作为管理对象的逻辑延伸:商标注册是商标管理的最重要环节,通过不保护未注册商标,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注册制度,同时,可以通过“合法的”商标抢注行为,给不注册商标的企业以深刻的教训,唤醒企业的商标注册意识。《商标法》这种逻辑,在1993年颁布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立法者认为如果把使用人未注册商标也明确列为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加以禁止,无异于间接承认了未注册商标原使用人享有了排他的商标使用权,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规定只有“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18]


  

  《商标法》只保护注册商标的规定,成为导致商标抢注之不良风气盛行的制度漏洞。不法经营者通过抢先注册他人长期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以合法的方式攫取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还可高举商标专用权的大旗控告诚实经营者“侵害商标专用权”。这种绝对的“未注册不保护”的原则,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慢慢松动。在2001年修改《商标法》时,逐渐加大了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度。例如,现行《商标法》第31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未注册商标使用人对其商标享有了实质性的权利。更为重要的是,在2001年修改《商标法》时,增加了未注册驰名商标的特别保护条款,《商标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未注册的驰名商标权人能够禁止他人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注册或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从而达到了类似于普通注册商标的保护水平。《商标法》经过修改,对未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度和水平已大大提高。《商标法》只保护“商标专用权”的结论,被未注册商标保护条款彻底粉碎。《商标法》再固守“保护商标专用权”之表述,已属明显不当,应予修改。


  

  《商标法》“保护商标专用权”之规定,不仅不符合我国《商标法》对未注册商标给予适当保护的现实,在理论上也值得商榷。从商标权权利内容来说,即便是商标注册人,其所享有的权利也是一系列权利,其中包括商标使用权、禁用权、标记权、续展权、处分权和商标异议权等。“商标专用权”意指该商标只有商标权人可用,他可排除其他人的使用,实际上是商标禁用权的另一种表述。然而,禁用权虽然是商标权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绝非商标权的全部。用“商标专用权”来代替商标权,存在以偏盖全的逻辑错误。从权利主体的角度而言,商标权既可通过申请注册等方式原始取得,亦可通过继承、转让和许可等方式获得。在商标的普通许可和排他许可中,被许可人享有商标使用权和收益权等,但这些权利绝不是专用权。如果《商标法》只保护商标专用权,将置非独占许可人于不顾,显然也不合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