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宪法社会学的学科价值、思维方式与研究内容

  

  虽然中外宪法学家对宪法社会学研究对象已达成共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关于宪法社会学具体的研究内容有一致的认识。如上野裕久教授认为,宪法社会学的课题有:(一)考察制宪过程,即研究宪法来源于何种政治社会条件,并最终取决于何种经济条件?在宪法制定过程中,哪些阶级展开了对立的利益争斗,斗争的结果形成了何种决定和价值,它们以什么形式在宪法中得到确认?(二)解明立法、行政过程中的宪法动态。宪法的实施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过程。在宪法实施过程中,那些阶级展开了怎样的对立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宪法典的那些规定被进一步立法和执行?功能和效果如何?社会对此反映如何?立法和行政因此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三)阐明司法过程的宪法动态。日本国宪法赋予法院违宪审查权,因此,法院是宪法实效性的最终保证机关,法院判决就是赋予诉讼标的现实效力的宪法,所以,围绕法院判决人们会展开激烈的斗争。事实上,这又关系到法院的构成,即法院的人事问题、纠纷因何而起、在法庭上当事人如何辩解、法院作出什么样的判决、判决和宪法有多大关联、政治形势和法庭外因素对判决产生有多大影响,反过来判决又给社会和政治带来了什么影响、法院作出如此判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宪法动态规定的主要原因。国民对于规范宪法和现实宪法的偏差有何反映?国民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围绕宪法的政治势力间的关系怎样?(五)宪法变迁和“活法”。在宪法中活法究竟是什么?活法和宪法典的关系、活法和宪法变迁的关系分别怎样?在活法和宪法规定的相互关联中,规定现实的宪法状态、发展的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六)宪法的功能和解释。宪法在现实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什么是宪法解释?判例和学说理论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宪法解释会有不同,正确的解释是什么样的?(七)支配宪法现象的社会法则、国家权力的本质等。产生宪法现象并使其变化、发展的社会法则是什么?制定与战前不同的宪法可后来又不遵守,这样的日本的国家权力的性质和本质是什么?这三十年来它有没有发生变化?{7}9—13


  

  韩大元教授认为,宪法社会学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内容:(一)宪法产生与社会条件的关系。宪法一国家一社会是揭示宪法社会学逻辑基础的基本依据。(二)对不同国家宪法制定和修改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是宪法社会学的历史基础。在说明国家权力与制宪权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影响制宪过程的事实、制宪者思想、制宪模式等因素。(三)宪法实施过程的社会学分析。宪法社会学为人们提供了分析宪法动态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有助于转变宪法实施问题的观念,确立宪法价值现实化的规则。(四)违宪问题的系统研究。违宪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应从社会的眼光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违宪责任、违宪主体、违宪制裁与程序等。(五)宪法意识的研究。在宪法社会学框架中社会主体的宪法意识是评价宪法社会功能的重要内容,构成宪法社会学的心理基础。(六)宪法功能综合研究。通过宪法社会学理论的分析,建立政治宪法一经济宪法一文化宪法一国际宪法相统一的功能体系。(七)宪法功能评价指标与体系问题。宪法社会学研究重视社会对宪法功能的评价问题,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八)国际化时代宪法价值观的演变与功能问题的综合研究。(九)宪法学统计与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十)宪法学教育方法与形式问题的研究。{20}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