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民事诉讼主管机制的扬弃与超越

民事诉讼主管机制的扬弃与超越



——评廖永安《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

江伟


【全文】
  
  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在我国又称民事诉讼主管,是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它直接反映法院可司法或可裁判的事项范围,决定当事人裁判请求权的实际保障程度,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及其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2007年,廖永安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科学文库)出版的《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一书可以说是这一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就“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而言,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很少有人对此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与近年来人们对诉权研究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事实上,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与当事人诉权行使范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决定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司法保护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诉权受保障的状况。在此意义上,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应该同当事人可行使诉权的范围与可能相匹配。如果前者大于或宽于后者,说明立法技术出现了不周延现象,如果后者大于或宽于前者,则说明当事人很大一部分诉权是虚置的。由此可见,要使诉权的研究真正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就离不开对审判权作用范围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只有这样,我们所构建的制度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真正实现诉权与审判权运作的协调发展。本书作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独辟蹊径,从我国民事诉讼主管制度的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入手,就民事审判权的作用范围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纵览全书,除参考资料比较翔实和齐全、语句比较流畅和准确、论述比较全面和充分之外,我认为本书特别值得指出的还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本书第一次就民事诉讼主管及其理论展开了系统批判,反映了作者对问题研究的敏锐洞察力与独到见解。作者认为,民事诉讼主管作为前苏联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概念,我国因受其深刻影响也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其实它是一个非科学的法律术语,浸透着十分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具体表现在立法上以国家本位为理念指导和司法上以法院本位或权力本位为执法理念。在对“民事诉讼主管”的概念及理念进行深入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表述,以取代传统的“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认为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较民事诉讼主管表述更科学、更有助于当事人诉权的充分保护与实现,由此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