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智者与学者——兼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可以说,邓正来的“‘现实’的问题化理论处理”的观点与本文笔者欲建构的分析概念“理论问题意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邓正来的观点中虽流露出一丝建构分析概念的意图,但其终究未明确提出建构的观点。“在学术研究中讨论的理论问题因其必须在一定的学术脉络中展开,因而与常识意义上的疑问或与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直觉困惑不尽相同,它是必须经过对‘现实’做问题化的理论处理而建构起来的”参见邓正来:“高贵的寂寞”,网址:http://dzlai.fyfz.cn/blog/dzlai/index.aspx?blogid=139019。2007年7月3日。

见邓正来:“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一版,第22-23页。

对于这一学术概念,历史学界有争论,本文中笔者拟采用大家所常用的含义,中国的“封建社会”意指中国秦朝至清末这一时段的中国社会形态。

这一观点主要为许倬云先生所持有,详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关演讲辞。

对于这种现象,可参看中国不同时期的《论语》注释书的注释及梁启超先生的一篇相关文章,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网址:http://dzl.legaltheory.com.cn/view.asp?infoid=11825&classid=6。2007年6月29日。

相关论述请详参黄金兰、周赟:“概念分析与微观论证:中国法学的一个未来面向——接着《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讲”,《河北法学》,2007年5月第5期,第176页。

关于中国古今读书人称谓的变化,余英时先生有论述,笔者从之。“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或「士」)今天叫做知识分子。但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实 质的改变。这一改变其实便 是知识分子从中心向边缘移动。”详参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网址: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3949。2007年7月3日。

有关“场域”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有布(尔)迪厄,国内学者有邓正来,详参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载邓正来著:《研究与反思——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1-35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