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税收制度的经济影响分析

  运用税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主要包括扶持农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也即,通过商品税,主要是消费税,不鼓励或抑制一些特别产业;通过企业所得税,主要是税收优惠,鼓励一些特殊产业;取消严重不公平的特区税收优惠。此外,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税体制,做好费改税、减轻企业税外负担等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六、我国税收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它与资本一道成为决定经济产出能力的两大基本要素。因此在经济学中很重视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如何使人们的劳动力供给最大化问题,还在于分析如何干扰人们在劳动力投入方面的选择。人们对收入和闲暇的取舍取决于许多因素,诸如个人偏好,工资率的高低,其他收入水平的高低等,此外还有政府征税的因素。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表现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替代效应表现为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在各种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个人所得税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是一种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这时,征收所得税后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征税的替代效应会受到“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的约束。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力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税种,因此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增加劳动力供给,而是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说,即使对劳动所得征高税,也不会影响一般劳动力的供给,当然前提是征税后至少应能保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这方面看,我国税法中对工资、薪金所得按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劳动力供给并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非劳动所得收入的存在及占劳动者收入的比例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这种所得征税,结果肯定会增加劳动供给。从这个角度看,对利息、股息、红利征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劳动者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个措施。如果非劳动收入占劳动者全部收入的比例较高,这种效果会更明显。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对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按2 0%的比例税率征收,尽管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但从增加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应该是有利的。但现行税制中对高技术人才所得税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而高技术人才的劳动所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他们的收入一方面是其才能所得,另一方面则是高风险的回报,对这一部分劳动所得在税收上应给予相应的减免或优惠,以激励这部分高新技术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劳动力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从改革的角度看,农民通过进城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冲击了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促进了多种生产要素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配合和组合,开拓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道路。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势所必然。应该说,现阶段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政策力度还不够大。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其中税收措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工具。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