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土重迁”中的“沉没成本效应”因子——对中国民俗“安土重迁”的经济学解释

“安土重迁”中的“沉没成本效应”因子——对中国民俗“安土重迁”的经济学解释


姚选民


【全文】
  笔者首先想让大家看这样一组汉语语词(句):“背景离乡”、“流离失所”、“根”、“(精神)家园”、“人挪活,树挪死”等等。阅者试猜想一下这些语词(句)在某种意义上都一致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思,或说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什么样的民族秉性,抑或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什么样的民(风)俗?其实,阅者此刻应该已明白笔者试图将要加以分析的一个语词,即“安土重迁”,如若阅者已事先阅读或注意了本文的题目的话。为什么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语词库中会有如此多的表达“安土重迁”这一民俗的语词呢?换言之,“安土重迁”究竟只是中国人的民族生活习惯,抑或包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活)智慧?在重农抑商的所谓“封建时代”,或许不存在上述疑问;但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上述论点被质疑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有时还用“保守”、“守旧”、“落后”、“顽固不化”等语词作为它的别用语——尽管在笔者眼里“安土重迁”更多的是一个中性词,基本学术分析中立的考虑。在“科学”话语占据当下话语平台的霸权地位的时代,“安土重迁”民俗,是中国人的一种理性选择,还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呢?这是一个问题。可能在“当局者”看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而在许多已接受都市化生活的市民眼中,民俗“安土重迁”应成为中华民族在应对“市场化”乃至“全球化”的挑战时应予加以改造的客体(对象)。
  单从价值判断之路径来评断,上述说法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为了分析的客观起见,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纠缠于不可能有结果的价值判断的论争,笔者现拟从“逻辑”的维度来分析“安土重迁”这一民俗,试图探究是什么内在理路在支配人们如此笃定此惯习。
  该采取何种分析的进路呢?学术研究的方法(视角)往往决定了学术结论的科学性。经初步思量,笔者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那就是“安土重迁”这一民俗中人们的行为蕴含着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效应”的因子,尽管人们的选择中肯定还会有许多其它方面的考虑。“沉没成本效应”这一概念是经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析概念。“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 ,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当然上述定义是从纯粹经济学角度来叙述的,但面对繁复的经济生活现实,若苛守上述界定,则有“削足适履”之嫌,留人笑柄。基于分析的需要,笔者认为,我们只能取“沉没成本效应”之意,意指人们若为某件事付出了很多,则他们总想从其付出中获得回报,而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其初衷。
  联系上文,笔者想,现在我们应做的就是提出“安土重迁”这一民俗中人们的行为蕴含着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效应”的因子的理据,若“沉没成本效应”的因子存在于“安土重迁”这一民俗之中的话。笔者以为,“安土重迁”这一民俗或民族秉性中蕴藏着三个层次的“利益”,如果人们要改造“安土重迁”这一民俗或接受其它的民俗,如“自由迁徒”,则必须要能克服这束“利益”群的诱惑。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