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当指责中国正在变成一种习惯——对目前中国食品质量遭受国际指责的思考

当指责中国正在变成一种习惯——对目前中国食品质量遭受国际指责的思考


施进


【全文】
  药监风暴余波未平,食品质检便掀起了新的风波。世界上某些国家接二连三地对中国的食品提出关于质量安全方面的指责,使得中国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7月20日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答记者问中指出中国出口到国外的食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9.0%,似乎为这一质量风波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风波只是暂时平息了,不是消失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事件将来还会出现。甚至对于国际经济和贸易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
  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是偶然出现的,不只是中国受到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质疑,其他国家也受到过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指控。很多敏锐的媒体和个人已经看出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端倪,权且不论是否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华尔街日报》在7月16日就已经指出,随着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在食品等产品安全问题上的互相指责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安全与质量标准正逐渐取代关税及配额,成为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主角。也有媒体将“食品安全”称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面纱”。
  由于地域、气候、土壤、水源以及其他等有关因素在食品的制造、加工及其他环节中影响很大,食品质量以及安全的统一的标准很难确立,因此可以说食品问题一旦不能妥当处理,就很可能成为隐形的“贸易杀手”,对于当下的我国来说更是如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就最近接连出现的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指责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政治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一些国家基于他国与本国意识形态的不同,借着各种“幌子”和借口打压他国,而这种“幌子”和借口已经从过去政治上对他国横加指责转变为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企图从经济角度找“茬”,并且这种经济角度的借口已经从过去的配额、关税等方式变成了今天的对食品安全的无端指责。这种方式看上去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潜在的损害却是惊人的。前面已经提到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的食品质量标准都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天壤之别。一般情形下,一国对他国提出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指控时,或许基于经济的弱势地位或者其他因素的考虑,他国往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权威机构对受指控的食品进行检测,而这种检测显然是需要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里,该食品的出口一定会受到影响。即便最终为该食品“正名”,然事实上在检测期间出口国已经受到了损害,而且该指控会误导消费者,影响甚至损害该食品、生产商家乃至出口国在消费者心中的声誉,一旦造成这样的后果,尽管可能暂时看不见,但它却是持久的,最终彻底地损害出口国的利益,这样就达到了有着狭隘意识形态的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打压的目的。因此,在面临食品质量或者安全被指责有危险时,我们不能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有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时候这很可能是政治理念不同的对手“先发制人”的举措,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明显的佐证是,有国外媒体甚至指出:指责中国正在变成一种习惯。对中国食品的诽谤很大程度上是种族主义在作祟。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中国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出口贸易势头良好,“中国制造”在他国的巨大市场也很可能使“中国制造”成为他人诟病的对象,成为他国对本国贸易进行保护的借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主管西蒙·约翰逊日前公开表示:“中国问题作为保护主义者惯用的一张牌,正在被一些政客们滥用。”因此,对于他国的无端的食品安全指责,我们要炼就“火眼金睛”,识破其伎俩。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