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再谈“革中国教育之命”——兼与邓宝杰同学交流

再谈“革中国教育之命”——兼与邓宝杰同学交流


左明


【关键词】教育改革
【全文】
  有幸拜读了邓宝杰同学《“中国高等教育革命”之断想----兼与左明老师商榷》(上传时间:2006/5/14,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该文由法律思想网整理。)一文,“使我颇受启发,更感触良多,继而令我陷入了久而未有的沉思之中”,但尚未达到“不能自拔的地步”。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师生二人之间除了有交流的欲望之外,更有交流的工具——网络。与其说是交流的工具,倒不如说是广泛传播的工具,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样的开放的交流之中来(这的确是一个需要交流、值得交流的话题)。正是基于此,我们——舍近而求远,并没有采用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我坚信——网络改变生活,生产技术——改变思维观念。
  邓宝杰同学本人及其表现,恰恰是我革命思路的有力动因和最佳例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恐怕只有“钢铁”自己最清楚,而不一定是“炼钢的人”最明白。我的判断:邓宝杰同学无疑是体制外的产物。现行教育体制,并不能造就这样的人才。如果不保密的话,真想让他——现身说法。个性是必然的(难以效仿),但共性呢?我想一定会有共性的存在。在“李宝杰、张宝杰”等等“杰出人才”的背后,一定有共通的可以追寻的轨迹。发现之,并提炼归纳,用于改造教育实践,这就是教师的职责。这是一种——“倒推的手法”,剖析成功,进而制造成功。先入的、凝固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现实的挑战,受到像邓宝杰这样青年才俊的挑战。
  艰难——不是动摇和怀疑革命的理由。我坚信——知难行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革命的阻力首先来自于——观念不认同。其实这也只是表象,本质在于——利益格局的调整。谁动了我的奶酪,我就跟谁拼命。无论教师、学生,还是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习惯于现有的路子使革命的成本过高。革命的只能是——终极目标。可行性方案——还要靠改良来实现。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现行教育体制净培养了一些只会考高分的人?”关键是这里的“高分”没有含金量。现有的评价标准:除了记忆,就是背诵。当创新还没有成为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传统的时候,因循就成了唯一出路。
  “究竟什么原因让我们自命已经下了大力气,投入了高成本的教育模式只会生产“三个轮子”的豪华大奔?!”看来,还是有部分学生——相当付出了。对于他们,变革可能更有效,因为只要——“作功转移”——即可。
  “趋势是肯定的,方向也必定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基础性前提的原因却使人难以明见。”邓宝杰同学自问之后是自答:“更为重要且必要的乃是作为人内在的一种心理认知机制和终极信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答非所问?不能令人满意的现实——难道这不就是改革的最充分的原因吗?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