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企改制中的利益博弈格局

国企改制中的利益博弈格局


李寿双


【关键词】国企改制 博弈
【全文】
  
  昨天,安然(Enron)前高管肯尼思"莱(Kenneth Lay)和杰弗里"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因在安然案中扮演的角色被判犯有欺诈和同谋罪。安然事件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商界人士的看法,安然案已成为一个丑闻时代的象征,安然甚至已成了一个可用来吓小孩的词汇(Henry Hu)。在publicagenda.com所做的题为“The Enron Scandal and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Business”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做坏事”是公司管理层广泛存在的现象,更另人们气愤的是,公司管理层一方面肥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使得雇员失去工作和退休金。接受调查的普通市民认为,保障工作机会应当是最高商业道德,解雇应当是最不得已的手段。相反,多数商业领导者却认为,裁员是保持企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转型,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管理层和职工的利益冲突始终是一个焦点问题。但国外企业转型,如非公有制国家,则不过仅存在管理层和职工,最多加上外部投资人的利益博弈格局,而在我国的企业转型,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这种特殊的转型方式中,由于政府(国有代表)的在场,博弈格局则更为复杂和微妙。
  根据我们从事改制工作的经验,企业在改制中,领导层往往关注如何通过裁减冗员,增强改制后企业的竞争力,而职工最担心的则是改制会不会使他们失去工作,改制后企业能否给他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机会。
  在中国的企业转型中,除了普遍存在的管理层和职工冲突的一面之外,还存在利益一致的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的改制,还存在所谓的“身份置换”的问题, 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格局更加微妙。“身份置换”是指企业由国有控股转为非国有控股时,应当给予职工身份补偿金,其预设的前提是职工由福利化的国企主人翁,变为商业化的非国企职工,丧失了一部分利益,需要进行补偿,补偿标准一般是按照工龄乘以月平均工资计算。且不说国企职工的身份究竟价值几何,但企业转型所需支付的巨额经济补偿金,却着实给了管理层一个非常厉害的武器,可以借此与国家讨价还价。因为国企往往职工人数较多,且一般工龄都比较长,所以这个身份补偿算下来就是一笔巨额资金,成为企业改制最主要的成本,往往超过企业净资产。这样以来,根据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就应当通过上级单位注资、变卖土地、减免债务等等多种形式,来支付补偿金。由此,管理层或其他投资者购买国有企业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从财务的角度看起来,自然没问题,因为职工债务加大,自然净资产价值下降,购买价格下降。
  但问题的奥妙在于,企业的购买者并不真正的向职工支付这笔补偿金,而绝大多数是转成股份,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给职工,使(部分)职工被迫成为企业的真正主人。更加微妙之处在于,由于公司法关于股东数量的限制,职工并不直接持这部分股份,而只能通过工会或职工持股会等等特殊的安排来间接持股,工会主席或持股会主席才是真正行使表决权的人,这样以来,只要把主席拉入公司管理层或者由公司管理层担任主席,自然就毫无成本地掌控了转换而来的职工股。由此我们看到,在管理层购买原企业的利益博弈格局(所谓的MBO)中,职工成为管理层手中与国有企业卖方(国资委或上级集团企业)讨价还价的砝码,讨回的利益却变成了一个个还并非真正持股的持股证。在外部投资者购买企业的情况下,利益博弈主体变为了国资委或上级企业、投资人、管理层、职工四方,其中无非增加了外部投资人和管理层的利益冲突与合谋,除非强令外部投资人以现金支付身份补偿金外,职工仍然摆脱不了被人利用的尴尬命运。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