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伦奎斯特法院”的天平与砝码

“伦奎斯特法院”的天平与砝码


季卫东


【全文】
  
  最近,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同时出现了两个空位。先是桑德拉•奥康纳大法官(75岁)在初夏以护理病重丈夫为由宣布辞职。接着威廉•伦奎斯特院长在9月3日以80岁高龄溘然长逝。面对这样的异常事态,布什总统匆忙在9月5日宣布一项破格的人事安排:改变让华盛顿联邦高等法院的约翰•罗伯茨法官(50岁,曾担任伦奎斯特院长的助理、里根和老布什两代总统的法律顾问)接替奥康纳大法官席位的原定计划,提名他直接继任院长。此举引起一片错愕。
  在美国政治中,联邦最高法院的作用举足轻重,而院长,更是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伦奎斯特做大法官长达33年,晚期的19年承担院长要职,当然给这个时代打下了深重的烙印。特别是在1974-94年期间,他通过坚持不懈的说服工作,使新保守主义从几声孤雁哀鸣,逐渐变成了司法界合唱的主旋律。所谓“伦奎斯特法院”的1986-2005年体制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让审判的天平右倾化。这次多年难得一遇的新陈代谢,适逢共和党执政,为延续伦奎斯特的既定路线提供了绝佳机会,也在民主党内引起了忧虑和警觉。
  曾几何时,当故总统尼克松一边摸索访问中国的途径、一边琢磨如何把伦奎斯特送进联邦最高法院之际,罗斯福新政所确立的左翼自由主义(哈贝马斯把它与社会民主主义等量齐观)的优势还很明显。在1971年,参议院的大法官任命事项承认程序,使这位极端保守分子不得不面对由民主党主导的、长达三个月的严厉质询。为此,共和党专门创造出了“伦奎斯特别逼供信(Rehnquisition)”这个新的英语名词,用来指责对方是在搞“异端审判(inquisition)”和私刑。 转眼间15度寒暑更换,到了1986年,这回轮到故总统里根来决定接受伯格首席大法官的推荐,指定伦奎斯特为继任院长。这项提案虽然在参议院获得了65票对33票的多数支持,但对首席大法官的任命持反对意见的多至33票,也算得上史无前例。
  没有人否认伦奎斯特是一位极其优秀的法律家。此公思路缜密、辩才无碍,有时发言甚至会得到来自敌对阵营的情不自禁的喝彩。也没有人跟着民谚嚷嚷什么像伦奎斯特这样的好法律家就无法成为好邻居。因为他总是那么态度和蔼,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架势,很会讲轶闻故事和笑话,深得幽默以及交友之道的个中三昧。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使他能够对最高法院同事们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并在时而3比3比3、时而5比4的格局中维持着妙不可言的动态均衡。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