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研究

  
  居住权是因家庭关系、婚姻关系而产生的赡养、扶养和抚养的需求设定的权利,表现为居住权人因居住的目的对他人所有的房屋的使用权。对此需要明确:首先,居住权人对于房屋的使用应限于为居住的目的。居住权人为了使用房屋可以对房屋进行必要的装修、改良,但是不得改变房屋的结构和用途,即使是在改变了房屋的结构和用途后房屋的价值会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改变房屋的结构或用途的可能会导致居住权的消灭。这是保障居住权消灭时使得所有权人取回房屋的必要措施。其次,从居住权的权利范围讲,为居住的目的对房屋的各种使用都在居住权人的权利范围之内,因而“居住”,是对居住权人使用房屋的必要限定。在此范围内居住权人对房屋的各种使用均可。对于居住权人来讲,因其对房屋的居住,其享有对房屋地基的使用权、地役权并可准用相邻关系的有关规定。当然,居住权人在不改变房屋的结构或用途的条件下,还可以为某些必要的收益行为,如从事其他经济活动而对房屋的使用,如从事商业买卖,将货物存放于房屋中,这都是可以的。再之,居住权主要是居住权人自己对房屋的使用,但是,在居住权人必要时,其他人也可以基于其需要与居住权人共同居住,如居住权人的近亲属、雇佣的保姆等对房屋的使用。
  
  居住权的客体限于房屋。由居住权这一特定的权利的基本内涵,可以明确其客体仅限于房屋,在其他物上不可以设定居住权。
  
  (五)地役权
  
  地役权是以他人土地供自己土地便利而使用的权利。在我国物权法上规定地役权,学者对此没有异议。[16](P9)[23](P195)
  
  大陆法系物权法的传统观念认为地役权的主体是需役地各时期的所有人。[25](P207)即只有需役地的所有人才可以为需役地的便利而设定地役权,需役地所有人的变更不影响地役权的存在。“但罗马法及德国法亦承认地上权人或永佃权人可取得地役权。”[5](P754)
  
  在我国的物权法上,应当扩大地役权主体,即地役权人应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地上权人、农地承包权人,而不是仅限于土地所有权人。这是因为我国由于土地的国家、集体所有,土地所有权主要是一种价值权,即其并不注重于对土地的实际利用。实际对土地进行使用的是各个具体的地上权人、农地承包权人,国家、集体不可能、也不必要为地上权人、农地承包权人设定地役权。就地上权人、农地承包权人而言,他们是以独立主体的身份支配土地,并对土地享有独立的用益利益,赋予他们以为其使用的土地的便利而设定地役权的权利,对于他们有效地、方便地使用、收益其土地以获取相应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1]谢怀栻.论民事权利体系[J].法学研究,1996,(6):67-76. [2]王泽鉴.“台湾现行民法”与市场经济[A].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谢怀栻.从德国民法百周年说到中国的民法典问题[J].中外法学,2001,(1):1-4. [4]温丰文.现代社会与土地所有权理论之发展[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4. [5]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金耀基.中国现代文明的文明秩序的建构[A].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公丕祥.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法律革命[J].中外法学,1999,(3):14-22. [8]郭明瑞.关于我国物权立法的三点思考[J].中国法学,1998,(2) [9]杨立新,尹艳.我国他物权制度的重新构造[J].中国社会科学,1995,(3):78-93 [10]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1]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2]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3]我妻荣.日本物权法[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14]孟勤国.关于吸收和借鉴西方民法问题[J].法学研究,1993,(2):79-81. [15]王泽鉴.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检讨[A].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6]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制定中国物权法的基本思路[J].法学研究,1995,(3):3-9. [17]王利明.关于我国物权法制订中的若干疑难问题的探讨(下)[J].政法论坛,1995,(6):21-26. [18]刘志易.民法物权[M].上海:大东书局,1936. [19]郑玉波.民法物权[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 [20]江平.中国土地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1]郭明瑞.民商法原理(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2]钱明星.物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3]陈朝璧.罗马法:下册[M].台湾:商务印书馆,1936. [24]周楠.罗马法原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5]史尚宽.物权法论[M].台湾: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9.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