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美好的人治與無奈的法治

美好的人治與無奈的法治


谢晖


【关键词】无
【全文】
  
  法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學界又有人提出,人治,只有人治才能達到一種完美之治。這也是兩千五百年前古希臘哲人柏拉圖的人治觀點。其實,深入柏拉圖的世界,我們發現這種美好的人治只是一種假設。
  讓我們看看先賢們是如何描述“人治”之“人”的。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其品質是無懈可擊的。他或他們應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曉的哲學家。他掌握著絕對真理,他也像神明那樣不會犯錯誤。由這樣的人來統帥人民,自然既有原則性,又不失必要與可行的靈活。這比起法律的機械性統治來不知要高妙多少!同樣,在東方注重人治的孔孟們也對不同“質地”的人進行了划分:孔子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孟子則有“勞心者”與“勞力者”之分。能操作人治的人,當然是“君子”、是“勞心者”。因此,夏桀、殷紂的統治即使能淋漓盡致地展示他們的個性,也無法算作“人治”,而只能是暴政﹔他們也是“人人皆可誅之”的暴君。
  可見,所謂“人治”,是以理想的、完美的人為前提的。“人治”企圖把道德的“善”、科學的“真”以及藝朮的“美”結合為一,因此并不是任何人皆可搞“人治”。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習常把古今中外的暴君專制稱之為“人治”,實在有過分美化專制之嫌,也與先賢們的人治理想或設想大相徑庭。可以說,這只是一種對“人治”不知其所以的人云亦云。然而,問題在于這種超越人類經驗的理想的人治有無可能?能達到政治統治的真、善、美的人是否在人間存在?至此,“人治”論者的遭遇已經做出了結論。
  眾所周知,柏拉圖不但篤信其“人治”理想,而且身體力行,企圖為古代國家敘拉古培養“哲學王”,遺憾的是小王子小狄奧尼修斯不但未被培養成為柏拉圖心目中的哲學王,而且日后柏老夫子反被被培養者賣為奴隸!孔子前半生周游列國,一心想把他的主張踐行于世,但結果卻到處碰壁﹔孟子照例想在政治上把其“人治”理想推而廣之,但結果卻大失所望。有趣的是,最后,他們不約而同地供職于教育事業,在教育上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偉大貢獻。孔子的“杏壇”、柏拉圖的“學園”,分別成為東、西方文明魅力永存的美好記憶,成為所謂“軸心時代”的真正軸心。
  柏拉圖是理想的,孔孟也是理想的,然而,當其理想與現實南轅北轍時,柏拉圖現實地改變了說法,那便是:當其“理想國”無法兌現于世時,他主張法治是僅次于哲學王之治的“第二等好的”政治。可見,在無可奈何之時,柏拉圖才不得不勉強地選擇次等好的法治。但孔孟在這方面就要“原則”得多了,雖然,在他們那個時代,“賢人”之治近乎空想,但他們仍痴迷地期盼著“賢人”的出現,從而有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的美妙預期。問題是,這種美妙預期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