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5、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就业应立足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全国城乡劳动力就业由国家统筹规划和调控,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序流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东部有条件的省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通过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劳动就业改革,取消社会从业人员之间的不同“身份”,消除不合理市场分割现象,尽快统一城市劳动力市场;建立劳动就业登记制度,进一步改革劳动工资制度。社会成员就业必须登记,确定惟一社会保障号码,建立个人工资帐户和社会保障帐户,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实现职工劳动报酬和福利工资化、货币化。改进政府对企业管理的调控手段,促进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形成。如果你生活在北京却没有北京户口,那么即使你再能干再有钱,你可能也会有“不被这城市认同”的感觉,就业、住房、两地分居,孩子入托入学等种种问题,让你感到你与这城市的隔阂。你可能认为你在京七、八年了,至少也算是半个北京人了,但是户口告诉你,你只是这里的“暂住人口”和“外来人口”。
  户口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公民的难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很多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从各方面指出了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性,可全面地系统地从劳动就业方面提出完整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方向还没有出现。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使劳动者就业受到很多限制,要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也希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户籍制度早日出台,彻底保障劳动者顺利平等就业。走出“农民生农民,市民生市民”的户籍制度“围墙”。
  (三)、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地下,而且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结构性缺陷(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兴短缺)表现明显,从长远上看,妨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因此各地区、部门应把农民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结合实际,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用人单位对所招用的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安全培训。劳动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加强监督和规范,防止借培训之名,对农民工乱收费。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求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需要求发展。2、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要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3、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模式。一方面,要发挥各级政府投入的主要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教育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渠道的法律保障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但如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就业的渠道呢?又怎样在法律上给与保护呢?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大体上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劳动部门介绍就业,二是自愿组织起来就业,三是自谋职业。这三种方式不论那种方式就业,都需要有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对于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渠道,我们应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1、在制度上,首先我们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就业机制,实现扭亏增盈。这样,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和企业的扩大,一些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会有所增加,为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一个就业市场。其次是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强化起在配置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为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2、在政策上,首先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发展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以及区街经济、社会服务等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增加就业岗位,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国内外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其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我们应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大力发展非正规部门就业,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小时工等多种灵活的就业机会。然后我们应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最后我们应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减少结构性失业。
  (五)、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力度及法律保障
  劳务输出是面向国际市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90年代以来,亚洲地区的日本、新加坡、马莱西亚、韩国等输入劳工超过100万人;中东地区输入297万人;西欧和北美地区由于所需劳工的素质较高,输入量相对减少。然而从整体看,世界劳务市场求大于供。放眼未来,世界劳务市场的前景是广阔的。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