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跨国并购(三)

   四、规模经济理论对跨国并购的适用性问题
   规模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和市场结构分析的角度,解释了并购的动因。当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能力时,那么厂商的规模越大,产品的单位成本就越低,因规模所产生的效益就越明显。在市场竞争激励的情况下,并购就成为迅速扩大经济规模,获取价格控制权垄断地位或提高竞争能力抗衡垄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对并购动因的解释不仅适用于国内并购,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跨国并购。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将规模经济的理论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于70年代未提出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增长迅速的工业国之间的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具体讲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下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企业面对的是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企业所面向的只是国内的需求。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有限,企业不能生产太多,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不得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国内需求加上国外需求,企业生产就可以增加。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反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竞争能力。
   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同时也解释了规模经济在跨国直接投资(包括跨国创建和跨国并购)中的理论意义,并且可以部分地解释80年代末期欧洲跨国并购浪潮的动因。在欧洲,原有市场分割和市场狭小,使得某些产业如钢铁、汽车因缺乏规模经济,其效益无法和美日等规模经济相比,因而也影响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统一市场后,处于规模经济的考虑,这类行业在欧共体成员国迅速形成并购风潮。
   传统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有利于生产集中,从而形成大企业支配市场的力量源泉。但它并不能有效地解释这种并购为什么要跨越国界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而不是选择跨国创建的方式的问题。显然,单靠规模经济理论来完整地解释跨国并购现象是具有局限性的。举例来说,垄断优势论者如沃尔夫(M.B.Wolf)等人就认为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主要包括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规模销售网络,以及进行集中的市场购销、资金筹措和统一的管理等等。不过,他们更多地是把企业规模同其技术密集度联系在一起来说明垄断优势的。沃尔夫认为,当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发现它的某些技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时,就会在国内以致国际市场进行多样化扩展,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最终形成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规模经济优势。
  
  第二节 交易费用理论及其对跨国并购现象的适用性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在70年代后期勃然兴起的。这一理论不再以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商作为经济分析基本单位,而是把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细胞”,并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动机、不确定性和市场不完全等几个假设的基础上展开,认为市场运作的复杂性会导致交易的完成要付出高昂的交易费用(包括搜寻、谈判、监督等费用)。为节约这些交易费用,可用新的交易方式--企业并购,来代替市场交易。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认为。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它反映了资源稀缺度。资源的利用是在价格信息引导下进行的。既然价格机制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协调和指导资源配置的工具,为什么还有企业或厂商的存在而且在扩张,产权经济学的奠基人科斯认为其主要理由似乎在于使用价格机制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因此,通过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力(企业家)来支配资源,部分市场费用可以节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企业效益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外部,价格运动指挥生产,它通过一系列在市场上的交易来协调;在企业内部,这些市场交易被取消而且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由厂商内部的管理来替代。
  我们知道,交易费用可以降低,但不能完全取消,一个没有交易费用的社会、宛如自然界没有磨檫力一样,是不现实的,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过程的三个侧面和交易费用的大小有关,这三个侧面是资产专用性程度、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