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土生阿耿与记者对话大学教育

  【土生阿耿】:那些没有真正理解我写作目的和文章旨意的人,不排除有这种看法。一些人往往是只看到我在“破口大骂”,但没有去认真的考虑一下我为什么要“破口大骂”,从而对我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说实话,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指责,有时候也收到个别读者来信,通篇是在对我责骂,每次遇到这类批评,我总能理解,也会虚心接收他们的善意批评,毕竟作者在创作和发表作品的时候,也要考虑不同层次读者的多样性的感觉,事实上我也是在努力的试图做到这一点。当然,对我文风感觉“不舒服”的人毕竟是少数,有一些在初次读我文章的时候有这种感觉,但是读得多了,反而对我逐渐理解了,感觉“心有灵犀”。大多数读者还是对这种揭批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和思想的传递表示认可甚至赞赏的,说到底,这不是像某些读者所认为的由于我的文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我文章所揭示的问题产生的共鸣。诸如文风、语言、表达之类的指标毕竟属于形式上的东西,形式是由内容来决定的,我不是一个特别注重形式的人,我所采纳的形式完全可以说取决于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当然,“痛骂”或者“破口大骂”也只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写作表现手法的运用,这种做法只能是提出一个问题,分析了问题,但却不能从实际上解决问问题,至多对解决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性的东西,但是要是没有人发现这些问题,或者发现了而不去指出和分析,那么,解决问题的速度就会减慢,从而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因为,好多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的。
  【记者】:您曾经提出了一个“尿壶理论”,能简单说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是不是太尖刻?
  【土生阿耿】:“尿壶理论”是我在今年年初提出来的,主要针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这还要首先从“茶壶理论”说起,去年华东师范大学一名教授在接收媒体采访时,把研究生比喻为茶杯,把导师比喻为茶壶,这几年研究生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有些高校研究生招生已经超过了本科招生的数量,“茶杯骤增”,但茶壶是有限的,前几年一个导师一壶茶倒给一个研究生喝,而现在一壶茶倒给几十名研究生喝,从而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造成影响。我当时看了这个“茶壶理论”很是痛快,感觉颇有道理,但是后来仔细一想,更为严重的问题还不止这些。“茶壶理论”至少可以告诉人们导师茶壶里装的是茶,但是有些高校有些专业,由于导师紧缺,于是就采取“挂靠”的方式,追求导师数量增多,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从事A专业的导师由于本专业,没有研究生点,所以去B专业指导研究生(硕士生或者博士生),而该A专业的导师甚至对B专业没有专门的深入研究,可以说就是“外行”,比如有的高校把大学语文的教授拿去指导宪法与行政法学的硕士研究生,把经济法学的教授拿去指导国际法学的博士研究生,还有的法学教授去做了管理学的博导,那么,我就思索在这种情况下,导师“茶壶”里装的东西就不是“茶”了,而是“尿”,导师的那个“茶壶”其实就是一个“尿壶”,所以当即就撰写了一篇文章《研究生何时不再“喝尿”?》,形成了我的“尿壶理论”。文章在各大网站贴出后,引起了热烈讨论,好多研究生网友也在跟贴坦然承认他就是在喝尿。尽管听起来有些尖刻,但对研究生教育的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还是不可否认的。我并不排除有些教授既从事A专业也从事B专业,并且都有相当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指导A专业或B专业的研究生都不是“尿壶理论”的扮演者,本质上还是给了研究生“茶”。但是那些A专业的教授要是对B专业没有什么研究,而去“名正言顺”的指导B专业的研究生,岂不是误人子弟?已经有高校因为这个“尿壶”现象而耽误了研究生的答辩,据我所知,某高校一名A专业的教授指导的B专业的博士生在毕业答辩时当场被答辩委员会否决,推迟答辩,我想这种情况除了博士生本人的论文以及答辩水平之外,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导师的指导力度问题。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