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浅论“电子警察”的应用及发展

浅论“电子警察”的应用及发展


杨利军


【摘要】本文对“电子警察”的概念、应用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为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提供初步参考。
【关键词】电子警察;智能交通系统
【全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机动车辆和驾驶员的保有量增长迅猛,其年均增长率高达15%~20%以上,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道路交通尤其是城市交通中颇受困扰的突出难题。全国许多城市先后建设了由交通信号控制、电视监视和闯红灯抓拍等子系统组成的交通监控指挥中心和公路交通监控系统。随着这些系统的建成使用,特别是用于道路交通违章的抓拍与处理,才有了“电子警察”这一说法的产生及其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迅速普及,计算机应用已逐渐融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1998年公安部提出实施“金盾工程”以来,网上追逃,网上打拐,网上监督以及电子执法系统等一系列新的警务活动相继实施和出现,也正在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公安工作模式——电子警务。作为电子警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对“电子警察”发展和应用的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电子警察”的概念
  1、“电子警察”的由来
  1996年,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科研所与北京中联通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研发了“视频机动车闯红灯自动监测系统”。系统研制成功后,于1996年--1998年初先后在北京、济南、长沙、福州、杭州、西安等地安装了“视频机动车闯红灯自动监测系统”和“视频机动车超速自动监测系统”。虽然当时各地电视台、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都作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但用词都不一致,例如,“电子眼”、“火眼金睛”等等。1998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题节目中把“视频机动车闯红灯自动监测系统”称为“电子警察”,首次使用了“电子警察”一词,由此“电子警察”陆续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中采用。①
  2、“电子警察”一词的内涵与外延  
  由于各自的立场、角度、应用层面和范围等不同,又没有全国或行业统一、规范又权威的定义与解释,因此,“电子警察”的说法及其内涵与外延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电子警察”通常或早先就是指闯红灯抓拍装置或系统(“狭义说”)。而随着技术手段及其应用面的不断拓展,“电子警察”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更多的是泛指用于道路交通动、静态违章行为的抓拍与处理装置或系统,有的甚至将道路交通电子监控与指挥系统(包括交通红绿灯、电视监视、交通治安卡口系统等等)统称为“电子警察”(“广义说”)。“电子警察”一词之所以能够得到业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关键一点是从字义上能够对实际使用中的设备与系统功能表述得比较准确。“电子”涵盖了这类设备和系统具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包括:视频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等等;“警察”表述了设备和系统具有辅助执法功能或者是作为执法工具。作为辅助执法,就要求“电子警察”设备和系统必须为执法者提供尽可能严谨的法律依据。鉴于以上情况,作者拟议的“电子警察”的定义是:利用光、电、机等先进技术手段合成的对道路交通显见性的动、静态(违章)行为进行指挥、监控、现场抓拍并加以处理的装置或系统,统称为“电子警察”。②“电子警察”的主要功能和产品包括:车辆闯红灯监测仪、车辆超速检测仪、车辆逆行违章检测仪、道路卡口系统、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城市道路综合监控系统、122交通报警系统和城市道路综合监控系统等。“电子警察”有三类:第一类是胶片相机;第二类是数码相机;第三类是视频监控系统。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