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宪政新论之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法制建设*

宪政新论之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法制建设*


莫纪宏


【全文】
  
    一、 精神文明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范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健康发展的标志。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精神文明的社会是一个缺乏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是一个走向衰落的社会,因此,精神文明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精神文明体现了一个社会整体的人格力量。建设精神文明是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精神文明的概念
  精神文明是由“精神”和“文明”两个范畴组成的概念。它的表象特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精神文明的精神性,二是精神文明的文明性。没有精神的文明是愚昧的文明,没有文明的精神是虚假的精神。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自由状态的反映,是人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丰硕成果。精神文明的主体价值是和谐、有序、文明、进步。
  1、确定精神文明概念的方法
  精神文明是一个具有确定性价值的范畴,它的确定性来自于它在逻辑形态上的完整性和它的实践性。从逻辑形态来看,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概念,与物质文明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个体精神文明、群体精神文明和全社会精神文明状态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的,反映人的精神状态的社会现象。
  (1)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概念
  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是自发地与人类的需求特征相适应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是人类的两大需求,是推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适应的,体现和谐、有序、文明和进步等社会价值的,具有比较稳定特征的思想意识、物质设施、制度规范、组织机构、人文环境等社会关系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中,物质文明是指为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精神文明是指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比,其文明的特征是集中体现了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精神人格的高度升华。精神文明的表象特征不仅仅表现为社会的道德准则、价值理念、思想意识,还以物质、制度、组织等文明形态体现出来。精神文明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中,不同性质的文化体现了不同价值的精神文明状态,但文化并不是精神文明的全部内容,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的主观能力和理想信念相结合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社会的精神文明要受到阶级性的制约,但精神文明的最终要求是要冲破阶级性的束缚,实现无阶级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才是人类最理想的、充分反映人的本质力量的精神自由状态,其他性质的精神文明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精神文明,必须在发展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来促进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升华。
  作为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精神文明,精神的自由度与物质的自由度是紧密相关的。人类获取物质的自由度越大,人类的精神自由的空间就越大;人类的精神自由度的拓展,必然会极大地提高人类获取物质的能力。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相互辩证统一。没有物质文明的发展、发达,就不会有精神文明的发展、发达。精神文明的失序、衰落,必然会导致物质文明的破坏。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协调的时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会获得巨大发展,而当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同步、不协调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不可能获得单向发展的动力。
  (2)精神文明的内涵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某个方面、某个地区精神文明的写照,而是社会个体精神文明、群体精神文明和全社会精神文明状态的总和。单个人的道德高尚并不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部面貌,而群体精神文明和全社会精神文明的状态必然会影响到该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精神文明状态。所以,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是该社会中个体精神文明、群体精神文明和全社会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结果。与物质文明中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原则相对应的是,一个社会中个体、群体、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相协调。
  精神文明的状况并不是个体精神文明、群体精神文明和全社会精神文明数量成果的简单相加,它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从质的角度来考察,个体的独善其身并不构成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所要求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个人的幸福只有建立在集体主义之上才能使自己的人格获得真正地升华。从量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精神风貌。道德榜样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只有当全社会成员都能够以建设精神文明为己任时,社会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有序,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
  (二)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总体体现,精神自由,和谐、有序、文明和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精神文明在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文明形式表现出来的,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体现在各个方面,精神文明的硕果无处不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且,精神文明外在表现的每一个侧面都反映了一个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特征。
  1、个体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社会的精神面貌首先是由各个个体的精神状态决定的。每个人的精神自由是社会精神自由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精神文明,社会的精神文明就是空中楼阁。个体的精神文明通常表现为:
  (1)良好的心理素质。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精神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生活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增进群体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保证。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个体能够正确地对待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保持高度的行为自律性,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体心理结构的平衡,使个体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等等不健康的社会时尚对个体的心理结构的平衡性的冲击是巨大的。能够正确地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摆脱金钱的诱惑,是建立个体良好的心理结构的重要内容。“根正才能不怕影子歪”,个体只有不断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结构,丰富自己的精神需求,才能抵制住各种不健康的外在诱惑,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2)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个体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个体保持精神独立性的条件。健全的人格有助于个体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各项行为,自觉地接受各种道德规则的约束,使自己的意行统一,最大限度地防止个体行为的越轨。因此,医治个体的精神疾病,防止个人人格的分离,是个体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病人是与精神文明的概念格格不入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不断地进行调适,增加个体人格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保障个体的意行统一。
  (3)优良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等个体心理特征虽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但个体的后天的道德修养可以弥补个体先天心理特征中的不足和缺陷,使个体的行为方式更好地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要求,保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正确的角色化和社会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精神文明作出积极贡献的;只有“慎独”者,才能利集体、利国家、利社会、利他人。
  (4)文明的精神面貌。个体的精神面貌是个体精神状态的窗口,也是个体内在精神价值的外在反映。“心灵美”,才能“语言美”、“行为美”;同样,个体猥琐的外表、粗俗的语言、低迷的情绪、自私的行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有口皆碑的道德模范或榜样相提并论的。个体的精神境界必须通过外在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没有
  “精神”的人是很难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被大家认同的。可以说,“精神”是连接个体与群体和社会有效的纽带,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的中介。作为一个社会化的个人,文明的精神面貌是由丰富的文化知识、礼貌的交往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卓越的社会贡献等要素构成的。古今中外,举凡道德高尚的人、受人民爱戴的人无一不是具有文明的精神面貌的道德典范。
  2、群体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因此,个人的精神需求的实现除了通过个体的道德自律自我满足之外,在集体生活中实现自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价值是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形式。同时,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集体也因为组成集体的各个个人的精神文明而产生了群体的精神文明效应。在集体生活中,个体的精神文明与群体精神文明相互作用,彼此都在新的层次上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家庭、学校、单位等等集体组织形式的精神文明状况既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晴雨计,也是个体精神文明状况的反映谱。作为群体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不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人,还是在群体之外的社会公众,比较一致的共识是:
  (1)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类的群体生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形式,离开了群体而独善其身的人,除了“鲁滨逊”式的英雄史话外,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个体的精神文明不能脱离其生存的精神环境,群体的精神文明对个体的精神文明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群体可以改造一个人,也可能会毁灭一个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个体的精神文明面貌可以影响和带动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个人理性绝对不能构成群体理性的充分必要条件”。(1)因此,群体精神文明的建设不等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