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打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

打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


张芝梅


【关键词】思维方式,苏力
【全文】
  
  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出版已有一年了,苏力本人对此书的自我评价颇高,但有些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除了网上一些零星的议论外,法学界对此几乎可以说是沉默不语,和《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出版后大家争先谈论本土资源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并值得人们去思索的现象。
     (一)
  苏力成为法学界的冲击波大致始于他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旧的社会规范和新的社会现象之间的不和谐日益凸显,对法律的要求和期待不断增加,法学家们也在回应社会的要求,对法制/治建设提出各种主张。他们的基本的思路上是延续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思路——向西方学习。其基本目的是尽快赶上西方。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其它的一切问题,如这样的学习是否必要、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以及中国传统是否应该被完全抛弃、是否就完全没有有价值的东西等问题就被当成“无须思索的应然”,至多是被认为是可以忽略的次要问题。因此,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本土资源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的是自信。因为所关注的是所谓的次要问题。但只要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并非不重要,它甚至会瓦解许多原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命题。比如:秋菊所要的“说法”就提出了国家制定法和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之间的紧张,进而引出法律移植的一系列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开拓了法学研究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打开了法学研究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缺口”。
  从某种程度上看,《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产生的轰动效应除了和苏力的观点以及他的思维角度的独特有关外,也和人们对他的误读有关(如果严格地按阐释学的逻辑,我这话是不对的。首先,对读者来说,误读是不存在的;但对作者来说,误读肯定是存在的。可我也只是个读者,我同样无权评判他人的解读,只有作者才有权从他的角度判定读者是否误读。但我在下文将引用苏力自己的话来证明我的观点。)。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虽然作者一再强调要注意他的方法而不是他的结论,但大多数人从苏力的这本书得到的启发除了“还可以这样去想问题”外,更多的注意力可能还是放在他的结论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曲解了他的观点,比如把本土资源看作历史上的东西,把提倡本土资源当成反对法律移植,把“本土资源论”——借用学界的术语——等同于法治本土化等等 。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