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寂静的旅途——《在法律的边缘》代序

寂静的旅途——《在法律的边缘》代序


舒国滢


【全文】
  任何一种法律思考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它得以型塑的“历史气候”(historisches Klima)的印记;同样,处在“意义之网”中的著作者们也从一开始就被不知不觉地限制在历史可能性和规定性的界限之内的。时间,让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跨越千禧年的交会时刻,但我们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来自显现的(“明”的)或遮蔽着的(“暗”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的束缚。我们尽管可以借助思想的翅膀在“法的形而上学”的天空中翻飞翱翔,但终不能脱离大地的引力和持守,不能在纯粹的时间真空中伸展自由。两个世纪以前,卢梭,——这位在思想的森林里孤独漫步的人类兄弟,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以上帝般的口吻断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就是一种诱惑,它使坐守书斋的人甘愿奉献毕生的心力来探知其中隐在的奥秘。
  理论(Theoria)或“沉思”都是对永恒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注定又是对“当代性”的思考。不过,要认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困难的。因为,我们自己还置身于时代之中,与时代血脉相联,这就使我们不能突破受时间宰制的有限的“视阈”,象对待过去的“历史”那样对待正在发生的瞬间变化的“现在”。海德格尔说,这个时代是技术的时代,也是“世界黑夜的贫困时代”。在这个时代,神性的光辉已经在世界历史中黯然熄灭,贫困完全沉入了冥暗,它一味地渴求把自身掩盖起来,甚至连自身的贫困也体会不到了。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同样悲观地审视我们的时代,惊呼:在当代,人类传统道德的根基丧失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道德语言,同自然科学语言一样,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人类所拥有的只是(道德)概念体系的残片,只是一些已丧失赋予其意义的背景条件的片断。这意味着,我们处身于“世界黑夜”中的人类总体(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无论南部人还是北部人)正经受着“世界历史”的前所未有的考验。或者藉用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话说,此时,“人类并不知道要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他们显然是走入了歧途,从自己真正的位子上跌下来而再也找不到它。他们到处满怀不安地而又毫无结果地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寻找它。”([法] 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页186)
  但生命并不因为精神的贫乏或思考的混乱而终结,世俗的生活也并不因为神性(或德性)光辉的缺乏而消亡。在这里,我们可能又回到了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13世纪所面临的问题的出发点。阿奎那说:“天恩不会取消本性而只会使本性完善(Gratia non tollit naturam sed Perficit)。”他的这种主张所表示的意思是:人类的价值和真理并不一定由于有了较高的价值和真理(神的价值和真理)的发展而丧失其意义,它们不论多么朴素和低级,总还是向实现“上帝之城”( Civitate Dei)这一目标努力的长途攀登过程中的必要的一步。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