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徐忠明《批评与思考》序

徐忠明《批评与思考》序


贺卫方


【全文】
  在过去的十年间,学术规范化问题得到了中国学界的越来越强烈的关注。大家公认,学术的健康发展固然需要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同时也离不开公正、严正的学术批评。不过,一个令人略感尴尬的情况是,尽管迫切的呼唤不绝于耳,但是,严肃的学术批评却是千呼万唤难出来。以学术书评为例,一般期刊发表的本来就不多,偶尔见到一些却多半是捧场帮闲式评论,写作的格局不外是首先是选题独到,其次是观点新颖,再次是材料翔实,最后是瑕不掩瑜。这类八股式书评除了对于相关著作的作者评职称、得奖金有价值外,对于学术研究的可以说是了无推进之功。
  
  当然,严肃的学术批评本身并不应当“得来全不费工夫”;评论家的差事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好的学术评论家必须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于所批评的著作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有准确的把握,对于新的进步――哪怕是些许进步――能够体察入微,对于缺陷尤其是那些作者试图掩饰的缺陷能够洞若观火,仿佛老吏断狱,直逼人心。在这个意义上,评论家可以说是被评者的诤友和畏友,他所做的工作将不仅仅帮助了被评者本人,而且对更广泛的学术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
  
  专家之外,评论家最重要的品质是公正。这又离不开对被评者的立场以及学术进路和方法的理解。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被评者发牢骚,说批评者根本没有准确地理解甚至完全误读了他们的作品。建立在误读基础上的评论不只是让被评者受委屈,更要在价值上打折扣。不过,仔细想来,作为一种文本,任何作品一旦发表,便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其意义的解释不再是作者能够垄断的事情了。既然作者“死掉了”,我们便需要在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联中去把握作品的意义。当然,将这种“接受美学”的评论观推向极端也未必妥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反驳者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机智固然机智,可是,人和鱼毕竟不可等量齐观;文本作者是人,读者也是人,通过对作者发论背景或语境的深入研究,通过文本结构及意义的分析,与此同时又时时对自身立场加以反省,我们可以得到某种确定性。(也许,我该在这里插上一句,剃人头者也须被人剃头;评论家的评论文本也要接受评论。从一个更加长远的视野观察,最公正的评论者是时间。当时好评如潮未必能够保证作品的好运持久,同样,不被评论家看好的作品也可能成为真正的经典。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多得很。)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