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沈园夜话:颠三倒四说苏力

  
  
  
  解释学的问题处境是:如果说人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意义又是怎样生成的?解释学要探究的就是意义的生成问题。如果说,意义已经是一种解释,那么解释学要做的就是对解释的再解释,是探讨解释如何可能的问题。苏力所说的语境论,就是要对某种解释进行再解释。
  
  
  
  这种再解释的方法就是语境化:把语言还原到语言环境里去,而不是就语言解释语言。
  
  
  
  比如说:“你真坏!”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是不一样的。孩子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是认为那个人真坏;而恋爱中的女人却经常用这句话来鼓励他所爱的男士进一步使坏。这就是苏力严肃话语和宏大叙事里所包涵的意思。他本来不需要用那么臃肿的专业话语来叙述,这种叙述本身已经是非语境话的叙事了。我在阅读苏力的这篇文章时,经常感到这种不和谐。我喜欢他充满细节的分析,但是当他想以此为基础构建某种宏大的方法论时,我就不再有阅读上的快乐了。
  
  
  
  下面我来评论他的语境论的方法。首先要说明的的,我的这种评述还是以我的致思路径为主。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就已经构建了一个语境论的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现象学的。我看不出除了现象学,还能有其他的“去语境化”的途径。
  
  
  
  我的思路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先要悬置我们的先见,包括知识上和价值上的评判。第二步,是做一个现象学的还原,把我们要讨论的法律制度还原到他得以产生的具体的社会情情境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回到现象本身。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这里的回到实际上就是一个重构的过程。最后我们要做的是凝视这个现象,发现和解释他的生成的原因,获得关于这个现象的本质性的知识,从而完成语境化的最后一步:本质还原。
  
  
  
  当我带着这个先见来解读苏力提供的方法时,我没有发现多少令人激动的东西。他的优势依然在对细节的分析上。也许他不熟悉现象学的进路,这使他的叙说失去了一个非常有力的知识背景,并且在逻辑上表现出某种粗糙和混乱。
  
  
  
  比如他的第一步是重构,第二步是“当重构了问题之后,研究者必须再考查人们的自然禀赋、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于之在解决这一常规社会问题的制度和规则选择的基本制约。”这个进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第二步的工作,第一步所重构的问题就是一个伪问题:问题是伴随语境化之后才能真实地展示出来的,才能是语境中的问题。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