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雅和大俗(苏力的立场)

  
  
  
  大雅和大俗:苏力的立场(下)
  
  作者:华琳
  
  时间:2001-5-2 22:28:50
  
  苏力的俗,或者说他现实或务实,或者说他具有浓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在《人民法院报》上,他说“我们想的应当是事而不是词”,他提出要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工具箱,用某一个工具解决某一类问题,而从来不试图寻找一种万能的灵丹妙药。就拿写作这本《送法下乡》而言,其实也是一种艰难的远征。须知,苏力的简历是什么:做过军人,写过诗歌,上过大学,研究生期间去了美国,拿了博士回到北大作了教授而且是名教授,去年获得了长江读书奖。但是唯独缺少的,他没有任何法院的司法实践经验(甚至连兼职都没有),但是他很多时候借鉴了社会学家的调查研究的功夫,“口述史”或“田野调查”。苏力总是在拷问自己的灵魂,就是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他一再警惕学术的异化,警惕学术被官僚,被利益集团服务。其实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关注现实,有从道德层面的关怀,也有从技术层面的关怀。而苏力试图兼顾这两个层面,所以他的贡献就是想首先描述“现实是怎样的”,他同时还认为“实践出真知”,他特别认为司法知识更多的是从司法实践中来,而不是从法学家的头脑里面出来,从教科书中间出来。苏力对现实试图给予更多的关注。
  
  但苏力的俗,取得了部分的成功,成功之一就在于他成功的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描,描绘出来的图景,他以“常人”的视角告诉了我们许多“常识”,让我们挣开眼睛看每天司空见惯的熟视无睹的从眼皮底下溜走的事件,使我们知道并不是“太阳底下无新事”,而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苏力的俗,让包括我辈在内的许多人受益匪浅。
  
  但是苏力的俗,也遭遇到了部分的失败,在描述了之后,苏力试图提出一些应对方案的时候,有不少时候却明显违背了常识,我们有时候不敢想象按照他的方案贯彻下去会怎样,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苏力身上存在的断裂。苏力虽然有着一个装着无数神兵利器的百宝囊,但是最重要的智识来源还是来自美国求学的积淀,来自法社会学、法经济学和法人类学的浸淫。苏力力图从现实中间挖掘理论资源,但很多时候还是自觉不自觉的回到了自己的理论积淀上来。苏力论证过许多次所有的知识都是不可能完整的,偏见构成了求知者求知的基础和必要。他本人也无法逃过此劫。他的文字优美洗练,但是很多时候无法解决实践的问题,所以在我看来,解读苏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读苏力的研究结论,而是要认真读他的论证过程,从中感受一种治学的方式,一种写文章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阅读的方式。
  
  
  
  还是事实和价值的矛盾
  
  作者:韦一笑
  
  时间:2001-5-2 22:36:47
  
  苏力的问题,不在他的俗。我认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认识论上的,也就是先见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价值上的。他的价值关怀脱离了他主张的“无情的渊博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事实。
  
  
  
  我们想的应当是事而不是词——质疑
  
  作者:kenteji
  
  时间:2001-5-2 22:45:07
  
  比较一下三句话,苏力的价值判断:我们想的应当是事而不是词。第2句:“我们想的应当是词而不是事”,我看没有那个法学家会这么说。第3句:我们想的可以是词也可以是事。这句话从学问的角度没有错。苏力为什么这么写?从他的这句话中看,他说的“我们”看来不仅指学者,而且包括了其他法律实务家。所以他对自己的定位,也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社会启蒙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