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卡夫卡的《诉讼》与司法惯性

卡夫卡的《诉讼》与司法惯性


龙宗智


【全文】
  卡夫卡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著名而写作风格又十分奇特的奥地利文学家。他的小说创造了一种所谓“卡夫卡式”的精神状态,即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卡夫卡于1919年写成的小说《诉讼》,就是描述这种状况的典型作品。
  《诉讼》的主人公约瑟夫·K是银行的一名高级职员,他在30岁生日的早晨突然被法院通知逮捕,奇怪的是K的被捕仅仅限于法院看守给他一声通知。后来法院曾传讯过他一回,但从来没有公布过K的罪行和罪名。而K依然行动自由,照常上下班,同过去一样生活。K起先对被捕非常愤慨,曾当面讽刺看守和监管。第一次开庭时,他在法庭上大声谴责司法制度的腐败,揭露官吏的贪赃枉法,并决定根本不去理睬这桩案子。但事实上他总忘不掉这件事,内心压力越来越大,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负罪感。他对银行里的职务感到厌恶,为自己的案子到处奔忙,但聘请的律师除了用空话敷衍外,几个月都写不出一份抗辩书。K又向一位为法官画像的画家求教,也没有得到什么帮助。最后K在教堂碰见一位神父,神父讲了一个《在法的门前》的寓言,告诉K说,要找到“法”是不可能的,人只能低头服从。不久,K被执行死刑。在他31岁生日前夕的夜里,两个穿着大礼服的人把他架到郊外采石场,用屠刀把他戳死。K最后说:“像一条狗似的!”好像他人虽然死了而失败的耻辱却依然存在于人间。
  卡夫卡选择了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司法制度的运作,通过一个公民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最后被处死的故事,循主人公内在情绪发展变化之线,运用象征性的、夸张的艺术手法,别具匠心地达到了揭露社会现实的目的。作者写了扭曲自身本质的两种异化,一种是人的异化,另一种是司法制度的异化。而制度异化的普遍性以及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人异化的基本原因。这两种异化,文学家关心的是人的异化,而法学家更关注司法制度的异化,以及它对人异化的催成效用。卡夫卡不愧为大师,他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异化的复杂境况,而且准确地描述了司法制度的异化。
  《诉讼》中所描写的司法制度的异化是多方面的,如法官的贪赃枉法、司法的效率低下等等,然而,我尤其注意的,是司法制度运作中消极的惯性力量以及缺乏自省和自制。国家司法制度的目的是维护法治,维护社会公正,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它应当是谨慎和节制的,它动之于必动,止之于当止。然而,一旦这种制度脱离自身本质而被异化,它就如一台因失修而调节不灵的机车,既不能有效启动,又难以适时终止,它漠不关心地按照自己的惯性驶向终点。公民K就是被这种司法机器网罗进去而无法摆脱,由通知逮捕,到法院传讯,再到判处并执行刑罚。司法机器按照自身的惯性逻辑处理问题,公民K关心也好不关心也好,认罪也好不认罪也好,都不影响它的发展进程。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