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的情感教育

法律的情感教育


刘月楚


【全文】
  意大利学者贝卡利亚(CesareBeccaria)1764年出版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这部经典法学著作的行文犹如一首抒情诗,但它的抒情对象指向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谴责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残酷压制、宗教神学统治的愚昧以及传统刑事法的恐怖、荒唐与不公正。这位精通数学的学者,一边充满激情的历数那个时代的种种症状,一边清醒地为它开着药方。
  
  有意思的是,贝卡利亚并不愿为他的激进思想付出代价,他的生活、行为与大多数人保持着同步,而与他的独特思想分离。面对保守势力对《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指控时,贝卡利亚表白说:“我希望做人类的保卫者,但不愿为此做殉道者。”因为他认为,一个丧失了热情的社会,“人们只有在亲身体验到关系着生活和自由的最重要事物中已充满谬误之后,并在极度的灾难把他们折磨得精疲力尽之后,才会下决心去纠正压迫他们的混乱状况,并承认最显而易见的真理……”
  
  所以,他的著作更像是在黑夜中发出的歌声,试图以此唤醒人们内心本该具有的丰富情感。在他看来,这是社会进行改革首要的一步。幸福与痛苦,自尊与屈辱,人们是否曾经被这种强烈的感情所俘虏,从而超越过平庸的日常生活?人们是否曾因为自己内心激荡着爱情,从而平等、公正、满怀善意地对待过同类?……面对这些人类最基本最永恒的问题,贝卡利亚则以一种法学的命题提出来,多多少少会给人以怪异的不着边际的感觉。
  
  但生存的现实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卡利亚的深刻与锐利。
  
  毫无疑问,对个人而言,精神空间的狭窄,情感体验的贫乏,都会导致生活变得日益虚无、低贱。那么,如果整个社会的精神与情感受到压制,其出现的后果将更为可怕,人与人之间将会充满一种非理性的冷漠、敌视,甚至是仇恨,连空气似乎也变得凝固了。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个体的人会被折磨得精疲力尽,从而彻底忽略并忘却“人的尊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卑鄙下贱的社会群体。当这个畸形的社会群体面对少数清醒者的行动时,他们便会沦落为一群残酷的看客,任何充满良知的声音都将如游丝般沉入这个污浊巨大的漩涡。
  
  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贝卡利亚说,人的感受力理应要得到释放,而人的情感则可以像道德那样接受教育。他说,“我知道发展自己的内心情感是一门依靠教育才能学到的艺术。”由此,他认为,国家法律应该注重对公民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面。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