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管子·明法》与《韩非子·有度》比较

 
  稷下学宫从齐威王立旨“高祖黄帝,迩嗣桓、文”(《陈侯因 敦铭》,转引自郭沫若《十批判书》)兴起,至宣王时大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弟,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至于其消失的时间,并非如冯氏所说“到秦始皇统一以后,这个学宫随着齐国的灭亡而消失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而应该比这个时间要早一些。公元前286年(齐B14D王十五年),齐灭宋,使各国普遍感到不安。公元前284年,燕、赵、秦、韩、魏五国联军在乐毅的率领下在济水以西大败齐军。各国罢兵后,燕国为报先前齐乘燕内乱而入侵之仇,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齐B14D王逃到莒,为楚国派来援齐的将军淖齿所杀。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接连攻齐七十城,齐国没有被占领的名城只剩下莒和即墨。莒人拥立隐姓埋名、在莒为人佣作的齐太子法章为襄王,以保莒城;即墨的齐军也推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直到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后,子惠王新立,齐利用反间计,迫使乐毅出走赵国。田单用历史上有名的火牛阵大破燕军,乘胜收回大片土地。但齐国经过这次战争,损失惨重,国力大为削弱,再也恢复不了强国的地位。在燕军破临淄时,稷下学宫的风流云散也可想而知。虽然《史记·孟荀列传》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说明襄王时稷下学宫又恢复,但齐王建九年(公元前255年)“齐人或谗荀卿”(同上),荀况于是去了楚国,应春申君之邀任兰陵令,此时“田骈之属皆已死”,稷下学宫再也不复往昔名流云集的景况,或许就接近气数了。《管子》书如果不是在稷下学宫“复盛”时初具规模,到这时也应该完成了编辑工作。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管子》尚存在着原与今本的区别。原本就是刘向校书前的《管子》,即稷下学宫消失前已定稿的《管子》。今本《管子》即经刘向等编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本子。两者的区别在于今本比原本多出了“管子解”五篇(其中《牧民解》已亡失)和轻重十九篇(今已亡失三篇)。“轻重”诸篇经罗根泽、马非百等详细考证,认定作于西汉。“管子解”诸篇列于“轻重”之前,在内容上不限于对正文进行逐句解释,往往借题发挥,抒发己见。以《形势解》为例,与《形势》原文的精神就相当不同,原文有浓厚的道家气息,到解文时这种气息就淡化了,往往显露出儒学的精神。再从形式上来说,“同书为同书作解,又不在一篇之内,这种情况,正从一个侧面反映《管子》非一人一时之作。”(赵守正《管子通解》上)。既然名之为“管子解”,很可能是在原本《管子》产生以后为之作解,到刘向校书时才将它们纳入今本《管子》中。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