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时有微凉何处雨

时有微凉何处雨


郝建


【全文】
  一、自成一家的文章
  
  法治、法制是些费解的概念。一字之差,引来了专家,百姓的多少文章!但读了之后仍然不得要领。也许,我们中国人太聪明了,中国的语言文字也太精深了。
  
  所以,我看到那些平平实实用清楚晓畅的语言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说清楚的文字,就比较高兴,读起来既有提高认识的收益又能得到些对考据辞章的快感。《走过法律》就是这样一本书。我读书看报还比较多,对文笔语调也还有点敏感。说实话,《走过法律》这种文字我并不是经常读到,是感到“时有微凉何处雨”。
  
  《走过法律》不是学术笔调的论文,大多是随笔,像炉边闲话,朋友聊天,文笔幽默、轻松,好东扯西拉。但通篇文章看完了,发现他原来有一种调子在里面,这调子是一种风格,更是某种思想观念上隐约现出的主旋律。读多了以后,就能认出他的风格。现在,只要是朱伟一的文章,不看署名也能认出来。今天中国写字的,连文学家在内,只有几个我是能光凭文字就能认出的:王朔、王小波、钟阿城,还有刘震云也是,他们写字有特色。
  
  二、红绿相间两生花
  
  我读朱伟一的文章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印象:他在许多大是大非和小节问题上,总是一个人跳到两边说话,总是把这边的道理和那边的道理都说到。这种讲话的方法目前还很少见。
  
  我自己听惯了灌输话语,习惯于导向美学,于是自己说话写文章也好个有理还要声高,把声嘶力竭当作有力。有时候,我就觉得朱伟一说话是不是太含糊了,是不是有点立场不够清楚。看多了以后,我才明白,这是律师的说话方式,当然是美国的法庭辩护律师的说话方式。他只是说清一些基本事实,把各种可能的解释都讲到,结论要听众自己费点力气去下。
  
  当然,这其中有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用事实是观点,语气是观点,遣词造句是观点,两边各打五十板也是有轻重之分的。但这样写的底层信念是什么?是对读者的尊重和信任,是与读者的交流愿望。毕竟,朱伟一写文章不是靠权威,他得有道理好好说,行把道理说得让大家能接受,还得不输文彩,让我们读起来有点味道。
  
  读完《走过法律》,我深感作者两方面都说的功力,深感作者说清楚的功力。作者在《律师与外交》一文是这样说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这是律师的绝活之一。讨论问题时,老律师对小律师说‘这个问题复杂,你假设我只有10岁,请尽量说清楚’。如果问题特别复杂,老律师又会说‘请假设我只有6岁,再说清楚些’。”(见该书27页)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