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遭遇激情--陈瑞华老师访谈

 
   "经历造就气质","性格决定命运"。才32岁的陈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是:激情地投入,自信地接受挑战。他沉静中透着锋芒,坦诚中带着幽默;他好像处处给自己加压,却又总那么乐观、豁达。
 
   @二、"学术的最大使命在于形成一个独立但不脱离社会的空间。学者们通过学术批判,形成新的观念和思想,并以此影响舆论。这好比以石击水,一圈一圈扩展开去,并获得大众的回馈。

#


 
  陈老师的个性,同样凝结在学术中,所谓"学如其人"。他治学强调创新与个性,没有新意不写,"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坦率地说:"学者治学当然要追求一点数量,否则不易实现学者的价值,完成社会职责。但更重要的是学术质量,没有一点''干''的东西就别写;论文没有几个月的积累,著作没有两三年的准备是写不好的。"陈老师极其反对那种"急就章"式的论文,那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他更不赞成"鸡毛掸子"式的论文。写,就要穷尽所有可能的材料,就要创新,才能有份量。这份严谨也是学者的一种良知和自律。
 
  自信的人是从不畏惧挑战的。在陈老师的观念中,有两种科研方式。一种是回避前人涉猎的领域,寻找空白以创立自己的学术天地;另一种则是就同一课题与其他学者进行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声音。陈老师更欣赏后一种,他认为只有打破学术垄断,不同的声音有学术竞争时,才能真正激发新的思想,开创学术多元化的局面。那时,学派的形成才有可能,法学界的真正成熟才有希望。
 
  学术的生命力存在于社会之中。谈起给山东、上海等地法院的法官讲课的经历,陈老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感到"活生生的社会扑面而来",并且更加明白"只有新思想与新观念不足以推动改革,但一场改革若没有新思想和新观念则注定要失败","学术与社会之间互有需要,一方面社会为学术提供素材,提供舞台;另一方面,目前的许多理论不是太超前,而是太滞后,社会对学术理论极度渴求。所以,学术界应抓住这一契机,真正为社会做点什么。"学者的使命也就在于批判、独立思考与提供自身的学术见解。
 
  从陈老师的言语中,我们领悟到学术不是那仰之弥高的山峰,而是载德载福的大道,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都是铺路人与开拓者。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为之略尽绵薄。
 
   @三、"有时一个好的老师能影响人的一生。作为一名老师,个人要让学生培养起对老师的敬意;日后,这种敬意往往能演化成某种学术上的延续和发扬。

#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