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现实选择及法律对策

经济全球化:中国的现实选择及法律对策


慕亚平 代中现


【全文】
  慕亚平 代中现合著
  随着各国交往的频繁、经济的相互依赖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作为日益开放的中国,也明显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如何认识、评价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决策者乃至各行各业都热切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及进程
  “经济全球化”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专家界说成“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学术界角度各异、莫衷一是。有的主张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此观点的积极倡导者 ;有的主张经济全球化是一种现实状态,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此主张趋向于从国际政治层面来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把经济全球化溶合于利益一体化。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方面的全球化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全球化包括自由市场、投资流动、贸易和信息的一体化;它涉及到运输和通讯成本、以及人为的一些因素诸如关税、外汇管制和配额等对自由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是指商品、货币、资本、资源等要素在国际市场中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而且是世界各国的利益在整体磨合的过程中,所达成的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各国之间协调意志并且可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原则、规则、机构和程序的国际性的制度安排;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状态而且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大幅度下降等有利条件,各国经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即先期的“经济全球化” 。然而,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和“大萧条”使得19世纪末开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被迫阻断。二战结束后,在战后重建、技术进步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和投资曾一度出现很强增长势头,但由于受“冷战”以及发展中国家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制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被许多人为的因素所分割,世界经济没有能够形成高度融合的整体。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从1980年到1996年,全球贸易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全球贸易额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29.8%上升到35%,国际资本流动量从1980年到1996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0%,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标志 。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