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公民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研究

  基于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现状及其症结,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切中要害。
  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伴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国家一直在努力,而且以后还将继续努力。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进行了四个五年普法教育,但效果究竟如何呢?
  问题:您以前接受过普法教育吗?
  选项 接受过 没听说过 听说过,但没有接受过
  百分比 35% 20% 45%
  这是一份农村调查报表,反映的是法律在农村中的普及程度,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当法律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并最终真诚向“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时,其规范的效率,其对人们意识观念的指导作用当然便不会让人欣慰。而走出这个瓶颈的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普法,让法律不再陌生,让法律不再高不可攀。
  以前我们采用广播、海报或集中开会的方式,但这样的普法教育每每总会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
  在乡村,居首位的是收入,土生土长的农民们并不知道法律与他们休戚相关,他们的信条是“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挣钱”,法律距离他们是遥远的,即使强行开会宣传,也会在唠嗑闲聊中打发掉,因而如何打开这外突破口,让全社会对法律重视起来值得深思。其次,组织工作的不到位,正由于不重视,而且其成果又不可具体衡量,因此组织机构也便乐得走排场,把上面指派的任务完成了事,至于有没有效果,反正是不可量化的。当然不会在意了,这就造成了普法教育人浮于事、只听雷声不见雨点的现状。形式也很陈旧,不能深入浅出地普及法律知识,由于不重视,于是就敷衍凑数,不在形式上下功夫,当然就不能吸引注意力了,试想,谁会对一些苍白枯燥的说教感兴趣呢?
  如果说普法宣传不深入,空泛而流于表面还可以在形式上多动点脑筋加以改善的话,那么普法教育的另一个弊端显然需要在观念上的更新了。
  当下的普法教育更多是定位于“告诉人们法律规定不允许干什么或者必须干什么”,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允许村民们懂得运用法律去除强加于他们的义务,于是他们宁可“愚民”,宁可让农民“安份守纪”。在笔者所调查的一个村子里,一位村党委书记就直言不讳地说:“你不能让村民懂得太多,否则就会造反。”前段时间一些宣传让农民减负,明示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赋税,告诉农民除此之外的征收都为地方政府的违法侵权的小册子,在到农民手中之前,就已经被地方政府恶意收购销毁了,这件事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还是反映出了这种普法教育进程的艰难。但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公民的义务意识由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至今仍根深蒂固,因此这样的定位显然并不能切中要害甚至使整个普法教育在公民心中产生抵触情绪。事实上,中国公民的生活负担从来就不轻松,而加于农民头上的义务则历来沉重,人们更需要的是权利意识的加强,是懂得如何运用法律为自己的生活重担“减负”,去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任意践踏。因此,要打开普法教育的局面,就必须要将其定位端正,更多地告诉人们“你有权干什么”。在中国,依法维权的意识总体上仍是很薄弱的,要使中国的法治走上正轨,要使法律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指挥棒,要使法律能真正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让法律放下架子,不仅仅是划定不可逾越的方圆规矩,更重的是充分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精神,让法律成为人们生活的工具而非枷锁。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不法侵犯,人们懂得并且愿意去寻求法律的帮助时,法律才真正意义上地融入了人们的意识中,人们的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也才能统一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普法教育的侧重点应该转移,普法的质量应该提高,而普法的范围也要相应扩大,不能再只局限于城市,应该更多地为8亿多农民考虑。
  笔者认为,在我国农村,那种一步到位的普法教育并不肯有可操作性,首先要给农民传授一些浅显易懂的法律常识。这可以采取一些比较活的形式来进行。比如各种类型的文化下乡慰问演出,就可以把法律渗透到演出中等。这同时,广播、开会宣传、挨家挨户传播法律知识也应齐头并进,在农民们逐渐提高法律常识并认识到法律强有力的作用后,他们才会主动地寻求法律援助,才会运用法律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个过程也许不会短,毕竟观念的转变是缓慢的。
  在城市里,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等都会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法律,因此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法律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种认识只是感性层面上的,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并无太大了解。我们可以利用报纸,报纸里报道一个具体的事件时可以更多地从法律角度出发予以分析,结合实际地灌输法律常识,在这方面,《南方周末》是一个典范。可以利用电视,开办一些不很专业的节目对法律知识加以阐述与普及。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无疑走在了最前列。可以利用书籍,当然不是那种用深奥的法言法语写成的法学著作,而是指一些结合案例或者形式较新的法学小著作,比如刘星的《西窗法雨》、梁治平的《新波斯人信札》等,深入浅出却让人获益匪浅。还可以利用法律机构不时开展法律咨询活动,让法律能够解决人们的日常遇到的难题,并且不能因为贫困而无法得到公正,使法律消费难以负担、可望而不可及的高消费,现已有许多地区开展出这项活动,而这其中高校的潜力不容忽视。此外,将法院的公开庭审直接面向市民,揭开审判的神秘面纱,会使得法律进一步的平民化,让人们敢于举起法律武器,相信通过这些途径,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将会有大的改善。而当一个社会有了良好的自觉动用法律维权的氛围后,普法教育将不再是一块尴尬的鸡肋。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